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8389636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

2、“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的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

3、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朱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

4、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

5、!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1、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本文作者这样认为。B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本文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C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本文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D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6、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B本文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C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D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

7、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B本文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C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D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参考答案: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 言“和”的几 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 从在语词方面 有体现,

8、还蕴含在其整体 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 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 的亲和倾 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 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 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 开而衰,即悲 青春和爱情之 流逝(摽有 梅);见风 雨鸡鸣,则有 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 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

9、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 基本的审美原型。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 本源于周代礼乐文 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 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 ,表达一个孤儿 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 、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 ,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

10、关爱的 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 “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 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审美的重要方

11、式 和原则。(毛宣国美学论,有删改)1. 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B. 诗经 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 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 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 生命共感意识。C. 刘勰所言的人 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D. 诗经中包 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 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多个方 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B.

12、 文章通过多以 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C. 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 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D. 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B. 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C. 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 涵。D. 正是因为诗

13、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参考答案:1. A 2. D 3. B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以偏概全,文中说的“ 诗经”中“ 和”的审美意蕴;C.无中 生有。诗经 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文章只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D.强加因果。点睛:考核理解文本内容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的错误主要有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

14、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是为了证明孔子提倡的“中 和”论中包含 着的对人伦亲情的重视与 诗经有直 接的 关系。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偷换概念,诗经“中和”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所以谈不上对他的影响。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各题。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