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

上传人:lj157****0132 文档编号:257627478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教学心得体会15篇教学心得体会15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牢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缘由,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心得体会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教学心得体会1作为老师,在教化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指责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一、明确指责的目的指责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作为老师,要使指责奏效,既达到教化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

2、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指责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相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指责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所谓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价,很多探讨表明,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学生更富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更简单自觉督促自己,取得进步与胜利,因此,指责既要留意爱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形象。二、坚持指责的原则依据不同指责对象和不同指责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项原则:1.公开性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探讨活动,班队

3、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老师单一的指责,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静静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退与老师心情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2.隐藏性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爱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实行一对一的指责教化方式,留意隐藏性,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缘由,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指责,并情愿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三、讲究指责的艺术指责的方式有许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语重心长的劝告,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指责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干脆影响到学

4、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留意指责的艺术与技巧。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学生犯了错,老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老师的动身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老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谈话式以“我们来谈谈”,“你能把今日的状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同等对话,消退对立心情,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简单在这样的沟通中相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敬重和信任,从而产生

5、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念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指责的作用,收到可能较指责更好的效果。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假如老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处,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心情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当学生出错时,老师要深化地了解出错的缘由,当时当地的状况,甚至于家庭状况,恳切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安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3.利用情境指责学

6、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例如: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这种状况,可以实行嬉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加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胜利或失败时,老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化自己,这比老师吩咐、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4.冷处理代替热处理指责,在学生犯错误时马上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完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纳纪律处分好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

7、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相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胆怯、畏惧,却不肯定能让学生真正相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缘由。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需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性等待、视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化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挚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指责,可能更能奏效。四、指责的留意点1.要“指责”在理上育人工作是一项非常困难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状况,老师肯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动身,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化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老师的指责应当是刚好地“指引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

8、能切中学生心理冲突,变更学生心情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2.要“批”而有情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老师要使自己的“指责”为学生乐于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教化心理学探讨成果表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否则,理虽直,情不通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指责才能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化的作用。3.指责留意分寸指责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静静“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悟;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羞辱挖苦。寓指责于敬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

9、,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指责,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惩罚,但是被指责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4.指责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指责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指责时,老师还要留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才能达到老师指责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教学心得体会2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

10、课堂教学是实施素养教化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子,这是我们一线教化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各级各类数学观摩课、研讨课乃至学校的随堂听课,很兴奋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改变: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 习”,“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异样的活跃,学生的特性也得到肯定的张扬,这一转变的确令人欣喜。然而,反思却让我们看到:在喧闹与自主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形式与无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11、,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阅历和已有学问动身,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情境”。于是过去的“复习型”、“开宗明义型”等导入课题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识、感爱好的教学情境许多许多,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的现象。比如在一次听课中相识人民币的情境设计:老师:昨晚,小红给在上海念高校的表哥写了一封信,他须要什么呢?学生说:他须要坐火车去上海。 不,坐飞机比较快。打个电话就可以。老师急了,小明还要上学,他打算把信寄出去,须要什么呢?接着,

12、有学生回答要知道地址的,还有回答要信封的,有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根本就不知道寄信须要什么?最终有一位学生回答出须要邮票,老师象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一样抓紧追问:“一张邮票多少钱?”学生回答:“8角。”于是,老师点出正题:“那么8角钱可以怎么拿呢?”说了那么多,老师就是让学生思索8角钱可以怎么拿!这些情境创设的盲目性不但冲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也奢侈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肯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对学问驾驭的情境设计,必定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次数学研讨活动中,谢惠良老师就提出情境创设不能过多地与生活、语文联系;创设导入情境不能太长,新课的导入要简洁

13、有效。所以,有些学问的教学,采纳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学习或开宗明义,效果会更好更简便更节约时间。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的思想是从想问题起先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相识中的冲突冲突,引起学生探究学问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学生心情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驾驭学问,发展智力,培育实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所以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尽量避开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索性的简洁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示意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爱好,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

14、处、问在关键之处,驾驭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 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学问。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素养教化已深化发展,小组探讨、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沟通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赐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沟通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呈现特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许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探讨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分组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探讨起先,学生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立刻是一片嗡嗡

15、的声音和学生劳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干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它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就自个儿在玩。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欣赏价值”,特别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探讨,不必分组的内容支配小组学习,自不待言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好像没有探讨就不是“探究”,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觉”。合作沟通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三高校习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但有些老师却在课堂教学中走形式和走过场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要思索: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支配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详细操作中老师应明确:、分工明确。、建立机制。、适时引导。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看法,更要帮助学生相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相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老师改进教学。但是,在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洁的还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