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上传人:lj157****0132 文档编号:257620498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6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行避开地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学地理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缘由以及扩张结果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教学难点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引导读图非洲政区图提问 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除

2、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全部非洲国家) 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来线为界) 请详细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赤道和南北回来线均穿过该地区,基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与其它大陆比较,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提问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

3、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又被称作“高原大陆”。正是由于非洲大陆许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曲曲折折,而是比较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较少。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北起死海,经红海始终延长到赞比西河)(简洁介绍东非大裂谷)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

4、裂谷带呢?学生思索、回答略。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当板块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这样的运动始终在接着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学生想象、回答(有可能会变成海洋)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状况?(火山喷发)的确,这个地区有很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转折(引导学生视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尼罗

5、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依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推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学生回答略。进一步提问看看这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谷带旁边,请你们揣测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须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新课结束,复习反馈板书设计: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节 自然环境一、位置和范围二、“高原大陆”1.高原为主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3.

6、刚果盆地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教案点评: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 教案设计留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纳“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问题的精神和实力得到提高,并留意培育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多媒体 课件协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中学地理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通过视察模拟试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奇妙之美。二、教学重难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火山的形成过程。三、教学方法设置情

7、境法、讲授法、演示试验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许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傲慢。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详细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老师做演示试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积累在锥形瓶四周。老师做试验时,学生视察试验过程,视察时留意

8、保持平安距离,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视察后,描述所看到的试验现象。(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学问酸碱中和反应,说明这一现象产生的缘由。(3)学生类比演示试验的现象及产生的缘由,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最终,老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心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心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假如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2、结合课本和试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索并回答:(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

9、: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巩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学问。(四)小结作业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共享。五、板书设计火山的形成: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心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六、教学反思中学地理教学设计3教学重点: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索)什么是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

10、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索)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视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志向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相宜农作物生长的志向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土壤的肥力特性供应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索)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

11、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袒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识又生疏,因此教学中老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相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学问,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相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视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视察,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相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

12、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供应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袒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驾驭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

13、学设计分析: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化的天气现象的干脆缘由,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其次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驾驭并敏捷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始终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志向,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

14、,没有特别清楚的思路,因此不会敏捷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学问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实力有限,未能胜利。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致贴近教学时,便马上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视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细致思索,仔细探讨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主动动脑思索反复探讨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楚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相识了大气运动最简洁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凹凸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索假设的含义:无海陆凹凸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