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外汉语留学生语用失误探究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38KB
约9页
文档ID:257058714
对外汉语留学生语用失误探究_第1页
1/9

          对外汉语留学生语用失误探究                      [摘 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在交流中带来种种曲解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们,在汉语使用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语言运用失误等现象,对其语音上的重音、停顿、语调与语速快慢的语用失误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究,有助于促进汉语的更广泛、正确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 对外汉语;留学生;语用失误  H195     :A     :1672-8653(2012)06-0029-0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容易出现某些言语上的曲解、误解甚至冲突,造成了语言运用失误的现象而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人们,尤其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汉语使用过程当中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更是不足为奇不难发现,留学生即使掌握了语音发音的四个声调,学会了若干语法规则,也总是很快会被我们发现他的外国人身份细想原因,就在于他们所使用的汉语还不够地道此处讲的“不地道”,并不完全因为留学生的语法不够娴熟或是语音不够纯正也就是说,说汉语的留学生并没违背语言规则,却依然让我们觉得有些别扭,或是不得体。

这就关系到语用问题了笔者在湖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时,带了一个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短期学习班,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留学生习得汉语时出现的语用问题值得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东南亚留学生在汉语语音上所表现出来的语用失误主要是他们无法准确把握语音上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快慢,因而导致语用失误一、 重音的语用失误语音是言语交流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也很容易让人辨别其是否标准同一个句子,如果用不同的重音点和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本来可以作为一个陈述式的句子,在重音和语调变化之后就可能成了疑问式、命令式或祈求式等等不同的重音位置必定会影响听话者的注意点笔者在观察班上两个菲律宾籍留学生说话的习惯时发现,他们总是在阐述自己主要观点之前的那一句话上加重语气,随后再低声说出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在中国人听来,是不太习惯的,因为当菲律宾籍留学生说出自己的主要观点时,我们的注意力已经没有那么集中了那么,菲律宾籍留学生在这时说出来的话并没有被他人准确地听到重点,也就是没能达到说这句话的目的,造成了语用上的失误留学生既然来到了汉语环境中学习汉语就该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去使用它,语句中的重音位置一定要恰当。

不同的重音位置带来的效果除了会让听话者“顾此失彼”难以抓住要点以外,还容易给整个句子带来不同的语用含义比如在一次精读课后的讨论会上,一名泰国籍留学生吴丽丽就刚才上课时的一个动词应该如何搭配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旁边一名印尼籍留学生董明秋马上说道:“他刚才的建议听上去不错其语句的重音放在了“听上去”这个词组上,语调也是上扬的于是,吴丽丽立即回复道:“那你说说你的建议啊!看看你的观点比我的好在哪里!”董明秋一脸无辜地看着对方,又转过头来瞅瞅我,说道:“我赞同他的看法呀,怎么还要我再说一遍呢?我没有说他的不好啊这时,笔者意识到了这位印尼籍留学生董明秋在说第一句“他的建议听上去不错时所表现出的“重音不达意”我们稍作分析便能知道,他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将重音放在了“听上去”这个词组上如果董明秋并没有表错意,那么这句话的寓意就很清晰了——“他的建议只是听上去不错,但是实际上并不怎么样然而在吴丽丽同学按照正常的语言重音表达去理解对方的意思时,董明秋反而感到有些无辜甚至是不知所措了不难看出,董明秋的第二句解释“我赞同他的建议呀,怎么还要我再说一遍呢?我没有说他的不好啊这段话才是他的真实想法那么对应到第一句“他的建议听上去不错”中去,他如果想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不该把重音放在“听上去”,而把“不错”这个表示他重要观点的词语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处置了,从而导致其他人在理解他话语意义上产生误会,将一句褒义的赞扬之辞理解成了贬义的挑衅之语,也就是语用上的误解。

这误解的源头,应当归根于印尼籍留学生董明秋在说这句话时的重音没有把握得当,造成了语用上的失误二、停顿的语用失误说到停顿,从生理上来看,一个人要一口气说完一个话题是不太符合现实情况的在说话的过程中我们肯定需要换气,需要调节声音,需要休息唇舌和声带,这是我们的生理条件所限制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交流工具,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话时的停顿也需要服从思想感情的变化在积极主动地完成一段讲话的过程中,言语上的停顿应该是自如的,随着说话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而运动,需要在哪里停顿,就该在哪里停顿,需要停顿多长时间,就该停顿多长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运用停顿的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上的转折、区分、回味、呼应和想象等作用,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用语言技巧去感染他人的目的对于停顿技巧的运用,必须遵守生理需要服从心理需要的原则,千万不能因停断情、因停害意笔者所带的班上有个印尼籍留学生艾菲菲平时在人群中就总是显得很沉默,一次口语课上笔者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练习相互之间的对话,笔者发现艾菲菲依然参与不到大家的互动中来于是笔者忍不住在课后问她怎么回事这一问才知道,她是出于礼貌,总是等待别人先把话说完,但是她并不知道别人停顿到什么时候才算是真的把话说完了(因为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习得汉语的水平不同,说话的时候经常会有时而长时而短的停顿,甚至有时候已经停顿了三秒却又继续接着刚才的话说下去)。

这位印尼籍留学生总是以为别人说话的停顿时间都会很长,而其他同学却觉得停顿时间太久会造成沉默的尴尬局面,于是又找了其他的内容或话题进行新一轮的讨论,从而打破中途显得有点长久的沉默鉴于此,我把其他留学生说话的停顿时间和艾菲菲预期的等待时间指出区别来,好让她下次不要等待那么久,不然又会让其他同学“争夺”走了说话的时机从艾菲菲的例子里我们不但了解了一部分留学生的心理活动,而且从中得到了一个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技巧:那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技巧需要恰当的语言停顿,它可以帮助我们的思想感情得到延伸,甚至还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非凡效果三、语气的语用失误有一次笔者因为家里的事情而没能赶到学校给留学生们讲课,还好那个下午的书法课经常是三四位老师一起给他们上课,这样便于逐个指导碰巧第二天是由我给这个班上口语课,刚进教室,班上的一位菲律宾籍留学生白曼尼就走过来冲我打招呼,还问我:“昨天你为什么没有过来?”边上另外一位泰国籍留学生吴丽丽也问到:“对啊,老师,你昨天怎么没有过来上课啊?”我第一感觉就是白曼尼这位同学的语气有点咄咄逼人,后面那位同学的语气就缓和很多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接触汉语的时间不长,还不知道在汉语中用“为什么”向对方发问的时候,是带有责问和批评之意的,尤其不适合用在和上级或是长辈的对话当中。

而在提问中使用“怎么”,就比使用“为什么”要平和一些,再加上句末使用了语气助词“啊”,整个句子的语气就缓和多了,被问者也不会感到尴尬除了语气助词“啊”,在汉语口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的还有以“吧”字结尾的话语,使用频率比较高因为语气助词“吧”几乎可以运用于各类句式中如:例1、“他不在家,应该是去上班了吧陈述句)” 例2、“他不在家,应该是去上班了吧?(疑问句)” 例3、“他不在家,你去楼下的花园看看吧!(祈使句)” 从这三个例子我们看到,语气助词“吧”在汉语的口语交际中可以出现在多个类型的句子中,它具有的语用功能也是各式各样的那么,如果留学生在习得这一语气助词的时候没有准确把握其语用方面的不同之处,就会使得听话者在理解和运用上也出现不妥例1的句尾语气助词“吧”是平缓的,语调正常,那么句子表达的只是对说话者猜测情形的一种陈述例2的句尾语气助词“吧”是加重的语气并稍有拖延的,表达猜测的词语“应该”在句中是加重语气读出来的,那么和例1所说的内容和字数虽然相同,但是表达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不同的说话语气赋予相同句子的不同语用意义把“吧”作为语气助词使用,吕叔湘先生曾在其1982年版的《中国文法要略》中探讨过“吧”字的语用功能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当语气助词“吧”表示揣摩、推测或是考虑的语气时,这个句子则表示的是将信将疑,可以看成是介于直接陈述语气和询问语气之间;当语气助词“吧”表示的是自己不敢肯定自己的主张,并想要征求对方的意见时,这时候就是商量的语气。

而邵敬敏先生于2007年在他的《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一书里对于吕叔湘先生的这些论断进行了如下总结:“可见,吕氏认为‘吧’的主要作用有两条:测度和拟议;商量或建议邵敬敏先生在这个基础上补充了句尾带“吧”字的疑问句的内涵是“确切地说,应该是‘信大于疑’,即发问人对某事基本上已有倾向性认识,只是尚不能完全肯定,所以才发问要求对方证实或征求对方意见对于上文中提到过的句尾带有“吧”字该怎样去理解和使用,我们可以分情况去对待如果讲课的时间比较充足,而且又有必要,那么我们可以把“吧”字结尾的句子进行细致的分类和讲解毕竟不是每个带有“吧”的句子都可以简单的用吕叔湘先生和邵敬敏先生总结的那些作用去生搬硬套首先,“吧”能赋予整个句子婉转的效果比如,在语用方面,“吧”字放在句尾,原话的意思并没有发生他们总结的那种“因为加了‘吧’字而使得句子多出了将信将疑的含义在内”之类的改变,可是却使得句子的表达拥有婉转的效果1)例如在自己想拒绝对方的邀请或祈求时,如果说“免了”或者“这样不行(不可以)”,难免让对方觉得是被自己很生硬地拒绝了可是如果我们在拒绝时说的是“免了吧”或者“这样不行吧(不可以吧)”,就达到了婉转拒绝的效果,也不会显得那么没有人情味。

而在表达否定意义的句子中,加了“吧”字也比没有“吧”的原句要显得婉转可看例句“这样做是不对的和“这样做是不对的吧有个明显对比,那就是在否定对方的时候,前一句略显不留情面地否定了对方的做法,直截了当地说“这样做是不对的而后一句加了“吧”,听上去就婉转多了,从力度上也没有否定得那么强硬2)例如在表示夸奖、赞扬等肯定意义的话语中,“吧”字的介入可以让原话更含蓄而留有余地,也使得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肯定话语如“我说过那样做是行得通的和“我说过那样做是行得通的吧相比,后者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感,也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过于自信而引起他人的反感再如,当朋友在为穿哪件衣服发愁的时候,我们说“你穿紫色的衣服更好看和“你穿紫色的衣服更好看吧所表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后一句往往更能被对方接受,这个带有“吧”的句子也是在征求对方的意见,表示了对他人的尊重四、研究语用失误现象的意义研究留学生使用汉语时的语用现象不光有利于那些正在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还有利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弥补我们在语用教学方面的不足本文尝试性地将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时所接触到的留学生的语用失误现象做了一个大体的归类和分析,这能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语用方面的语料,仔细留心观察是我们搜集对外汉语教学反馈信息的可靠方法之一,能保证语料来源的真实性,及时发现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听起来不地道”的语言现象,也为我们能够准确地描写其语用失误的特点和深入分析失误出现的原因提供了前提条件,鞭策我们要多进行语用教学方面的对策思考。

若想留学生有效避免语用失误,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语用方面的教学,培养留学生在汉语方面的文化意识和语用意识,争取提高课堂上习得汉语语用知识的效率,同时兼顾课外的语用能力训练和培养[参考文献][1] 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商务印书馆 ,2007.[2] 刘颂浩,田俊杰.留学生汉语语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1999(1).[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82.[4] 吕叔湘.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J].读书,1980(2).(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