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交安全问题探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55223901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社交安全问题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生社交安全问题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生社交安全问题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学生社交安全问题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社交安全问题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社交安全问题探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学生社交安全问题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交网络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虚拟的社交网络与现实的社交网络紧密交织,中学生在社交网络中出现的安全威胁状况,使得学生社交存在安全风险逐年递增。近年来中学生社交安全引发了众多安全问题,成为困扰学校和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但中学生尚且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事物的辨识能力尚不健全成熟,学生自身认知障碍、不适当行为及不恰当的情绪表达,使得学生在社交中出现不当处理,从而引发社交安全问题。关键词:中学生;社交障碍;社交安全;应对方式目前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各顶心理指标都

2、逐渐趋于成熟,促使他们由儿童向成人实现过渡。进入初中阶段,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许多的心理矛盾,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与苦恼。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社交环境“社交网络”在逐渐的形成,网络社交也逐渐成为中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随之而来也引发了众多社交安全问题:盲目交友陷入网恋陷阱和敲诈勒索、暴力性网络游戏成瘾等。而学生在应激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使得社交安全的话题不得不被重视。中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常采取的不正当的应激反应也是促使青少年犯罪率的诱因之一,因此研究中学生社交安全、应对方式及二者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

3、学生社交心理问题及特点在对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社交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交往恐惧、孤独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等。通过调查发现,家庭环境因素、人际认知偏差、不良情绪及不良个性心理品质是引起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在学生群体中,个人评价低和社交技能缺乏是导致社交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凌辉的研究表明在中学生中,由对自己及他人的认知偏差而引起的交往障碍较为常见。在自我认知偏差方面,引起中学生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自我中心与自卑对他人认知的偏差,对中学生与人的交往影响也是很大的,其中以晕轮效应、自我投射效应引起的最常见。同时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从第一印象出

4、发看待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信息加以接受都是引起交往障碍的常见原因。学生应学会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改善人际交流,培养自尊和自信。有了较高的自尊、自信和信任感,他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主动性强,能信任自己的朋友,能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好各种关系,较好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社交冲击和冲突。二、中学生应对方式特征分析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问题解决是中学生应对方式中的第一要素。随着年龄变化,中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年级和学校的差异。总体上中学生的交往稳定性呈现出了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越发不稳定的趋势,初中阶段进入青春期或叛逆期的初二与进入毕业年级的初三年级的学生所暴露的社交安全问题明显多于初

5、一年级学生。据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的应对方式依次为主动求助、消极退避、暴力发泄、自残忍耐、抑郁幻想。其中女生使用自残忍耐或抑郁幻想的应对方式要显著多于男生初中组全体被试。在暴力发泄或主动求助的应对方式上,男生显著多于女生。同时根据对初中阶段的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学段的学生社交问题调查问卷分析可知,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而且都是高年级更多使用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应对,也更多的使用退避、发泄、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重点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普通班学生比重点班学生也更多地使用抑郁幻想和消极退避应对方式。这点我们也在张妍,吕培瑶等对小学生社交

6、焦虑和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中得到验证: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只有学业成绩在儿童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得分上存在主效应。学业成绩不同的学生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生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显著高于优生和中等生,中等生社交焦虑最低,优生孤独感最低。我们也可看出中学生社交心理与其应对方式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性相关。社交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之间主要是通过个体认知评价以及自身特点来调节面对人际交往问题时,不同个体对其认知加工不同,选择和使用应对方式也就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下产生同样的交往应激反应,也会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社交应激反应与其

7、应对方式间的直接关系。三、中学生网络社交安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除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与同龄人的社交相处暴露的问题以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的网络社交安全问题也尤为凸显。学生由于对网络的猎奇心和对虚拟网络的危险性的忽略,许多悲剧的发生都源于一次QQ好友申请,互加好友后,在网络的嘘寒问暖之下,很快就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使自己原本花季的青春走向了堕落的深渊。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安全防范意识,可能会减少悲剧的发生。对此,构建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模式,就成为安全教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据调查显示,QQ是年轻用户群体,尤其是初中生的重度社交产品。因为相比于微信,QQ

8、更具有开放性和娱乐性。我们无法阻止学生不去接触网络世界和电子社交产品,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安全防范的意识。对此,学校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网络社交加以引导约束。一、学校应着重加强自律性、防范性网络社交知识的教育,为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如通过班会教育或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虚拟世界深不可测,网络上的人形形色色,甚至隐姓埋名变换身份,强大的个人信息隐蔽性就是社交安全的最大隐患;二、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告诫学生不可随意添加或接受陌生人为好友,更不能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隐私信息,尤其是女生。切勿擅自与所谓的“网友”盲目奔现,更不能去偏僻、隐蔽和封闭的地方,

9、例如酒店或私人影院等地方。如果遇到社交困扰的问题,可引导孩子大胆向老师和父母求助。三、为有效地防止学生网络社交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学校和班级内需形成扬善祛恶、扶正驱邪的良好社交舆论氛围和导向,并切实把好校园关,禁止手机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社交能力素质特别是网络社交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双减”改革和疫情的大背景下,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度过一个健康的中学时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构建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学识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部分。因此,我们应引导中学生掌握社交安全的技能、学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妥善处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促使其健康成长成才。同时学校方面也可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高其心理素质。参考文献1向阳,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全书Z.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2凌辉,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4):85-89.3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出版社,1995,18.4周丽华等,初探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与社交问题,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64-65.5张研等,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11): 955-956.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