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54966172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5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历史备考资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高考历史能力分类专练之五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能力(答案解析版)1、 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在获取图文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迁移,即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以达到培养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包括三项能力: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2、 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是指考生对文字、图表、漫画等史料所表达的历史叙述,通过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将其放在特定历史时空下领会其内含,并能推导出其相对应的历史结论,以培养考生理解推知的能力。3、 高考真题专练、说明及解析1、(2018全国1卷)

2、 31图 7 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说明】本题需要考生对所提供的图文材料予以解读和理解,侧重考查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以考试大纲“20 世纪 50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考点,引导考生学习新中国建设的成就, 树立他们科学的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答案】D【解析】1953 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集中主要力量

3、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当时全国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投入建设中。题中漫画为 1953 年创作,资源勘探队员手持“邀请函”唤醒沉睡中的各类矿产资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气魄。所以正确选项为 D。A、B、C 选项所反映的史实都不属于这个历史时期,可排除。2、(2018全国1卷) 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说明】本题旨在考查理解历史

4、叙述与历史结论,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本题以诗歌素材入题,力求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西方古代政治史的主干知识,说明在古代雅典城邦治理中,除了具体的改革法令以外,道德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有值得交流与互鉴的价值。【答案】D3、(2018全国1卷) 35图 8 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设置的情境是联合国成员国在 1945-1975 年间的数量及各洲成员国

5、比例构成的变化情况,对应的知识点是教材主干知识“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属于对必备知识的考查。【答案】A【解析】在1945-1975 年间,随着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不断增加,各洲联合国成员国的构成比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45 年,来自美、苏两大国控制下的美洲与欧洲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的绝大多数,而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数量较少;到 1975 年,美洲与欧洲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的比例下降至一半以下,而来自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占50%以上。由此可知,随着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不断增加,第三世界的力量在迅速崛起, 和平力量在不断壮大;相反,受美苏两大国控制或影响的国家,在联合国所

6、占的比例日益下降,反映了美苏两大国的控制力在不断衰退。无论是 B 项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 项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还是 D 项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显然并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 因此皆为干扰项,故正确项为 A 项。4、(2018全国2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说明】本题意在引导考生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尧、舜、禹、汤传统上被尊为“圣王”,各有其功业与政治

7、特色。【答案】A【解析】试题引用史记殷本纪中关于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正确选项设定为A,既是史书记录的主旨,也考查了考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联系夏商为农业社会的史实,若考生具备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不难排除干扰项。5、(2018全国2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说明】本题主干知识

8、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持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本题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命题思想的体现。【答案】D【解析】A 项与题干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 项历史时序颠倒,故排除;C 项从题干来看,并未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故排除;D 项无论是从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还是在清代宫廷重要活动演出,以及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等现象来看, 反映的都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 D 项正确。 6、(2018全国2卷) 341836 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

9、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说明】此试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答案】B【解析】18 世纪末到19 世纪中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文学艺术家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流行。1836 年的俄国,处于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之下。这一时期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10、人物, 剖析社会问题。剧作家果戈里的剧作钦差大臣,就是这样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该作品描写的是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剧作家对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进行艺术创作,旨在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抨击人们对专制制度的盲从,以及被专制权威扭曲的社会现实,从而为认识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因此,选项 A 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不符。选项 C 和 D与作品的艺术风格流派和主旨不符。B 选项正确。7、(2018全国3卷)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 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

11、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说明】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考查考生调动并运用最大限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将所获信息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予以理解的能力。教材有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与社会进步的简要叙述,试题撷取、整理考古学者关于战国以前早期铁器实物发现情况,提供了相关的示意图。【答案】D【分析】若能注意材料中“战国以前”这一时代指示,以及“自然陨铁制作”信息,可以排除 A、C 两项。B 项是本题强烈的干扰项,材料显示出今新疆地区战国以前考古发掘铁制实物分布也相当密集,但并未提供相关铁器实物的工艺特征,并不能判断其与战国以前中原铁器实

12、物相互影响,考生联系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常识性的知识,明晰历史时序,可以予以排除。8、(2018全国3卷) 35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 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说明】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本题设置的情境是1959 年苏联的七年经济计划,所属知识点是教材主干知识“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问题,赫鲁晓夫进行了农业与工业方面的改 革。尽管其改革在

13、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也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始终无法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A【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是苏联在 1959 年通的七年经济计划的宏观目标,其中要求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以及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的内容,仍体现了片面强调重工业的高度集中的计划指令经济的特点。因此,A 项是正确选项。马歇尔计划实施后,苏联采取的应对举措是成立了经互会, 而且到 50 年代初马歇尔计划就停止了,因此 B 项可以排除;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后,就被逐渐取消,因此也可排除 C 项;苏联在二战后进行的经济改革,特别是工业方面采取了部分权力下放的措

14、施,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因此D 项表述与历史事实不符。 9、(2017全国1卷)26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说明】本题以 4 则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历史叙述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表中所引 4 则材料都谈到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的情况,但细节有所不同。4 个选项依据材料中的细节进行设项,考生只有在完全理解了表中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之后,才能正确作答。【答案】C【解析】A项错在当时的李世民是秦

15、王而不是皇帝。B项错在刘文静的身份当时是将领而不是主帅。从表中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直接与薛举作战的是刘文静, 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是导致唐军作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而C项则是表中 4 则材料共同拥有的历史信息,故C项正确。10、(2017全国1卷)29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说明】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 1904 年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历史现象,即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山西、陕西等内地则较少。【答案】A【解析】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可知, 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