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

上传人:悬****数 文档编号:254056500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师教学设计七律长征教案                    课题5.七律.长征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教学设计教师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第八单元中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56个字,却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

2、库中的灿烂明珠。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长征距今已八十多年,学生们感觉非常遥远。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地对长征进行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相关资料,读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课堂上尽量将孩子们带入长征的情境中,体验长征的艰难。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设计理念(教学策略)    本课是一首七言律诗。对于诗歌的教学,多读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这一课,我采用多读

3、少讲、以读代讲、反复诵读的方式,同时辅以相关的影音资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在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陶冶美好情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借助多媒体,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

4、豪迈的气概。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距今8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5、)    2.揭题、板题。生齐读课题。二、背景介绍三、文体介绍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总结回顾。出示长征的资料: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逐步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播放长征视频)1.导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2.引导学生观察整首诗,看看有什么发现?3.教师小结七律的特点: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

7、、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1.大声地读全诗,把句子读通顺,遇到带拼音的词语多读几遍。2.检查课前预习生词的情况。出示生词:岷山、逶迤、磅礴、五岭。请小老师领读生词,教师随机纠正。注意“五岭”读法,两个读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的时候,第一个三声变调为二声。全班齐读一遍。3.过渡:其中有两个词是形容山的。出示“逶迤、磅礴”两个词语,并出示两幅相对应形容此类山的图片,请学生通过连线的形式理解什么样的山叫“逶迤”,什么样的山用“磅礴”形容。从而理解“逶迤、磅礴”的含义。4.学生个别读诗,教师随机纠正读不准确的词语。5.交流诗歌

8、大意。本诗采用先总后分的形式生动地概述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翻越五岭、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艰难的经历。1.引导学生高声读课文。2.指名读,适时点拨。3.出示朗读节奏。4.交流全诗大意。1.学生仔细观察整首诗,交流自己的发现。2.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七律”的特点。1.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2.汇报字词学习情况。3.要特别注意,“磅礴”的“礡”的读音。4.小组内轮流读课文,互相正音。5.全班交流朗读情况,并评议。1.高声朗读课文。2.全班展示读。3.根据出示的节奏高声练习朗读。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交流。全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五岭、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

9、五件大事。      教师对文学常识的补充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诗歌这一体裁。长征距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学生非常陌生。教师在课堂的开始补充大量长征的图片配以整个历程,让学生对长征的艰难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有利于走近并感悟本课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在家自学程度,并为下文学习扫清障碍。“逶迤”和“磅礴”这两个词是全诗中最难的两个词,都是形容山,教师采用看图片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学生迅速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区别。为下文学诗做好铺垫。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含评价意图)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三、深入文本,感悟“远征难”四、

10、回归全诗,深化情感五、小结,拓展阅读1.检查上一课时的学习情况,指名学生朗读。2.欣赏歌曲七律长征。3.导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学习概括性诗句1.默读全诗,思考并划出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2.教师随机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3.出示“等闲”在字典中有三种含义:(1)随随便便(2)平平常常(3)随心所欲。确定在本文中选择“平平常常”。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5.全班齐读一遍。1. 默读全诗,思考从诗中

11、的哪些地方能够看出“远征难”?请画下来,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难在哪里?2.教师过渡:是的,五座大山连绵起伏,一座比一座高,长达几百千里。出示五岭山脉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可就是这样的大山,在红军眼里只是?3.出示乌蒙山脉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乌蒙山全长250公里,还把高达2000多米,这么一座气势磅礴的高山,在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什么呢?4.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句诗中大山的气势?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你只翻越了一座小小的丘陵。(经过你的不懈努力,又翻越了两座高山)红军战士翻越了座座高山,还有更多的艰难困苦在前方,应该怎么读?(反复朗读,一次比一次体味深刻)5.全班带着感情齐读。6.红军面

12、对这样的崇山峻岭,他们一直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随机板书:乐观、不畏艰难等。谁能读出这种精神?7.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范读,读出“腾细浪”“走泥丸”的轻松愉悦之情。8.男女生比赛读,体会“远征难”和红军“只等闲”的精神。同学们,这么陡峭的山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怕吗?请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生汇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过渡:这句诗中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出示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请自由读资料,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2.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他们的心情如何?学生谈。这千言万语就化为了一个字暖。3.师

13、生接读:这真是金沙水拍云崖暖4.过渡:如此艰险的金沙江,战士们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但是,并不是每一场战役红军都赢得的如此轻松!出示“飞夺泸定桥”资料。教师旁白加上“飞夺泸定桥”事件的相关介绍。5.看完之后,你有怎么的感受?学生谈,教师概括:这就是寒。6.一个暖字一个寒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截然不同的心境。谁能带着感受读一读?7.指导朗读。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情。泸定桥是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用鲜血换来的,应该怎么读?9.深化情感,回归第一句。在长征的途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读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生汇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此刻的岷山是什么样子的?2.教师补充岷山资料。海拔4000米,终年积雪。3.面对这样的雪山,红军怕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能看出?4.过渡:是啊,红军能不高兴吗?只要翻过这座山,他们就是胜利会师了啊!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来读读这句诗。同学们,学完全诗,你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想和大家分享吧,请把你的感受融入到诗中读给大家听。1.出示全诗,生个别读,读出感情。2.全班齐读。3.诗配乐,想读给大家听的学生起立读。4.熟读成诵,出示诗歌填空,会背的同学试着填。1.总结:本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