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53945490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 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

2、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

3、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 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

4、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1. 下列对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 是从中国人民在长期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考验,而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B.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建筑实践中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C. 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D. 是在木材结构建筑中产生的,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的规则和惯例。2. 关于选文最后一段“可译性”的理解和论述,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一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了例证法和对

5、比法。B.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规则和和惯例来处理它们的建筑,但是他们是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C. 不同民族创造的台基、栏杆和台阶,尽管形式可能不同,但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D. 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虽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B.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6、只不过西方建筑体系很早将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C. 中国建筑往往采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D. 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不同,但是其“内容”是相同的。参考答案:1. B 2. A 3. C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选文最后一段“可译性”的理解和论述,A项,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分析可知,这一段没有运用对比法来论证。“这许多例子说明”干扰性较强。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原文是说中国建筑和西方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都

7、是从木结构开始的,然后出现砖石结构,所以C项错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

8、经流连于阿尔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我的日子真是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

9、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惟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

10、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主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某些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14文章第段作者说:“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4分)答: 15文章第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请说明下列两个比喻句所表达的内涵。(4分) (1)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答: (2)湖中

11、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答: 16综观全文,作者喜欢的“安静的日子”是怎样的?试分条加以陈述。(6分)答: 17(1)文章第段,作者引用托尔斯泰的自述,阐发了怎样的哲理?(4分) (2)文章结尾,作者引用的莎士比亚名言的深刻含义是什么?(4分)答: 参考答案:14作用:(1)内容上: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安静”的喜爱和追求。(2)结构上:引起下文。(每小点2分;共4分) 15(1)时代的巨变在我的内心引起躁动和不安,使我成年后的生活也变得动荡而不宁静。 (2分,时代的变化是原因,意思接近可得全分)(2)我的内心仍有所思考,有所追求,只不过因为比从前思考的更深邃,追求的更高远,

12、所以表面看来才如此地平静。(2分,意思接近可得全分) 16生活的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亲情的安静: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精神的安静: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丰富的安静: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答出3点即可得6分)17(1)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应使自己的生命从追求物质朝追求精神的方向发展。(4分)(只答肯定的一面得3分)(2)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主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4分,若直接肯定要有精神价

13、值得3分)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宋诗选注序(节选)钱钟书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