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蒲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53919220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蒲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蒲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蒲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蒲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蒲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山西省运城市蒲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筷子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和日本等,这恰好和汉字文化圈重合。与其他用筷子的国家兼用汤勺不同,日本人只用筷子,包括喝酱汤的时候。日语中“箸”的训读和日语汉字“端”、“橋”相同。日本认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袭中国理念。“端”指制作箸的材料仅是竹子或木头的局部,也可以用来表示筷子形状“首方足圆”,将“天”与“地”连为一体,表现人们对天地赐予食物的感恩。汉字“端”又有端庄、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时举止要端庄。碗中的食物与嘴巴之间,需

2、要一个“橋”才能进食。可见,“箸”在日语训读中的读音非常巧妙和讲究。庆祝活动时使用名为“太箸” 的竹筷字,这种筷子中间鼓起,据说一头由神使用,另一头由人来使用,筷子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体现了日本神人合一的宗教思想。日本的筷子和中国的竹筷子相比,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因为饮食中多生冷食物,如生鱼片,日本人将筷子前端改成又尖又细的圆锥形,使用起来更方便。中国人围着桌子吃饭时,使用长筷子可以轻松夹到远处的菜品,还可以帮别人夹菜。而日本人就餐时,每个人跟前都有一份饭菜,所以日本的筷子不需要那么长。日本的筷子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还有客人专用筷。甚至还分男女,男用的筷子比女用筷子

3、粗且长,夫妻饭碗也一样,男用的比女用的大,这样看起来女子吃得少,可以显出女子的文雅。吃生鱼片拼盘或火锅的时候如果没有配备“取箸”(公用筷),日本人会向服务员索取,或者把自己的筷子倒置,用自己的嘴没有碰到的另一端夹取食物。“洁癖”的日本人还准备有“取皿”(小碟子),将食物先用“取箸”夹到“取皿”后再食用。在接待的场合,如因喝醉了忘记用筷子的哪一端从大盘里夹取食物,招待方会很体贴地告之不用倒置筷子,以显示其亲切与体贴。现在的日本家庭中,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碗筷。虽然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对碗筷一定属于某人进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里,还是有碗筷专用意识,不允许别人碰。在民俗仪式中出现的筷

4、子被视为神灵依附之物,筷子承载着的日本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也促使了方便筷的发明。在古代日本,人们出门都会带着自己的筷子,因为外出就餐无法忍受别人用过的筷子。方便筷是江户时代(1603-1867)后期随着“二八荞麦面”在街头的热卖而出现的。一次性的筷子用过后就不会再有人用了,但是当时的人们还是会在吃完面后将筷子折断扔掉。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灵魂会停留在用过的筷子上,随便丢弃会使自己招致灾祸。至今仍有人会在吃完便当后随手将筷子折断。日本习俗认为,死亡是从“此岸”抵达“彼岸”。亲朋两个人一起用筷子把死者的骨头从骨灰中捡出来放到骨灰罐中,或由一个人用筷子传给另一个人,再由这个人放入罐中。这种筷子的长度或者材

5、质要不同,筷子在这种习俗中承担了逝者到达“彼岸”的桥梁的作用。所以在日本人看来,就餐中两个人用筷子传递食物,或给别人使用长短或材质不同的两根筷子是不吉利的。 (选自第一论文网,有删减)1下面关于“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认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袭中国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日语训读中的读音非常巧妙和讲究,B“箸”训读为“端”, 可以用来表示筷子形状“首方足圆”,将“天”与“地”连为一体,表现人们对天地赐予食物的感恩。C日语中,“箸”的训读和日语汉字“端”相同,因为汉字“端”又有端庄、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时举止要端庄。D碗中的食物与嘴巴之间,需要一个“橋”才

6、能进食,而筷子正起着这样的桥梁作用,所以日语中“箸”的训读和又与日语汉字“橋”相同。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筷子文化圈恰好和汉字文化圈重合,但日本人只用筷子,而其它筷子文化圈国家兼用筷子和汤勺。B与中国的筷子不同,日本筷子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能更好地适应日本饮食多生冷、分餐制的特点。C在日本筷子被视为神灵依附之物,人们不想让自己的灵魂留在上面,至今仍普遍保留饭后随手折断筷子的习俗。D日本习俗认为,死亡是从“此岸”抵达“彼岸”, 筷子在这种习俗中承担了逝者到达“彼岸”的桥梁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的筷子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

7、用筷、成人专用筷,还有客人专用筷。女用的筷子比男用筷子细且短,可以显出女子的文雅。B日本方便筷的产生缘于日本人认为筷子用后灵魂会停留在上面,不能让别人玷污了自己的灵魂而使自己遭受灾祸。C在日本人看来,就餐中用筷子给别人传递食物是不吉利的;但在接待的场合,招待方为显示其亲切与体贴会允许对方为自己夹取食物。D日本人进食既有专用筷,又有公用筷,还有方便筷,而且有人外出就餐时带着自己的筷子,说明日本人很讲究用餐卫生。参考答案:1.解说:答案D因果不当2.解说:答案C “日本人至今仍普遍保留饭后随手折断筷子的习俗”扩大范围,原文是“仍有人会在吃完便当后随手将筷子折断”,已经不再普遍。3. 解说:答案B.

8、 A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夫妻饭碗也一样,男用的比女用的大,这样看起来女子吃得少,可以显出女子的文雅。”C不是“允许对方为自己夹取食物”,而是不用倒置筷子从大盘里夹取食物。D不是说明日本人讲究用餐卫生,而是认为筷子是神灵依附之物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

9、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

10、;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节选自鲁迅祝福)21. 理解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2. 第二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声,有什么作用?23. 请概括文中“我”形象和作用。参考答案:21. (1)这里指摆出庄重的样子。 (2)表达了对鲁四老爷的嘲讽与批判。 22. (1)以瑟瑟的雪声反衬(衬托)冬夜的沉寂。(2)渲染悲凉的气氛。(3)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之情。(4)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烘托主题。 23. 形象:“我”是一个

11、善良、有正义感但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用:(1)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2)“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3)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4)通过“我”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突出祥林嫂的形象。【21题详解】此题考核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回答文中的“俨然”的含义,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义,文中“四叔俨然的陪着”表面看写出四叔摆出庄重的样子;结合文章的内容,对祥林嫂一点也不同情,同时又有许多禁忌,从情感看,表达了对鲁四老爷的嘲讽与批判。【2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多次写“瑟瑟”的雪声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环境描写本身渲染气氛,以及和人物主题的关

12、系角度分析,文中用下雪“瑟瑟”有声,以有声衬托夜晚的沉寂;根据文中的句子“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可知渲染悲凉的气氛;从人物的角度看,再结合“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可见是为了突出“我”的无奈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以及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进而表现主题。【23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我”的形象和作用的能力,分析形象作用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作用,注意从第一人称和结构、人物等角度分析,此题可结合“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

13、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分析“我”善良、有正义感但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的形象特征;作用首先结合第一人称的作用分析“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从结构上看,以“我”的见闻叙述故事,“我”是文章的线索;从人物的角度看,借“我”的视角写祥林嫂,突出祥林嫂的形象。【点睛】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某种事物。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非洲圣人史怀哲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常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们生活穷

14、困而不安,母亲带他去买帽子、手套,他总是执拗地选择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廉价货,而绝不要那些漂亮的象征上流社会的“品牌”。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这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史怀哲年轻时就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出众的才华。他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特的领会,拥有许多乐迷。沿着这条轨迹走下去,史怀哲将成为一名出色的学者、牧师、艺术家,在富足、优雅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地度过一生,但史怀哲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走向,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大吃一惊。1904年的一个早上,

15、史怀哲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非洲大陆严酷恶劣的生存状况,那里迫切需要医疗服务,这促使他做出了一个震惊父母和好友的决定:放弃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进入医学院去学习。父母亲友强烈反对,医学院的院长不接受他,建议他去看精神病医生。经过四处奔走努力,他才获得医学院旁听生资格。历经8年艰辛,38岁的史怀哲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史怀哲和新婚妻子海伦以及筹办诊所的70箱行李一起,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之旅。经过一个月的辗转颠簸,他们来到兰巴伦,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那是一个辽远、充满神秘感的原始丛林,也是一个蚊虫肆虐、物资匮乏、穷困无助的蛮荒之地。史怀哲的丛林诊所、医药完全免费,病人就医期间的食宿日用也是免费的。精神病、脱肠、热带赤痢、昏睡病、麻风病、疥癣等等,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每天络绎不绝的病人还是令史怀哲很吃惊,带来的药物两个月就告罄了。史怀哲不得不紧急筹款,吃闭门羹,遭到拒绝都是常事,而史怀哲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将遭到拒绝、面对挫折视为正常,在此后的50年里,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史怀哲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在史怀哲的努力下,诊所从一个简陋的鸡舍变成能容纳几百名病人住院的医院。他不仅治病,也引导黑人走出迷信与混沌。那里的黑人靠天吃饭,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