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五溪乡金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10114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五溪乡金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南省娄底市五溪乡金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娄底市五溪乡金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娄底市五溪乡金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娄底市五溪乡金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蓑衣胡明刚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

2、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

3、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

4、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弱的容颜? 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漢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

5、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说明】蓑衣:旧旧时的一种从事劳动和生活的雨具。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由现实进入对蓑衣的回忆,先写古典诗歌

6、中蓑衣蕴涵的情趣,再进入到农村现实生活,以及进城后的迷茫,最后以等待救赎、反思作结。B. 作者选取了“蓑衣”作为烟雨江南的聚焦点,以诗人的意绪和诗人的敏锐诠释蓑衣背后的故事,蕴含着对高远志趣和宁静平淡生活的留恋。C. 文章的语言精致、细腻,既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仿佛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又情切意浓,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留恋与忧伤。D. 文章使用了拟人、对比等手法,将蓑衣拟人化,娓娓道来,充满真切;重点描写了“主人”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引发人们的深思。5. 文章第段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全文看,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6. 文中的“蓑衣”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具有哪些象征意义?参考答案:

7、4. D    5. 描绘了一幅朦胧迷醉、平和而安详的烟雨江南图。本段苍翠山峦、层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子等意象迭出,神韵清丽,营造了一种烟雨迷离的朦胧意境,透露出平和而安详的气息。烟雨江南的描绘紧扣了题目中的“江南蓑衣”,为后文写作者对蓑衣的怀念做好了铺垫。    6. 象征意义:一种高雅、淡泊、悠然脱俗的生活意趣(可由第段概括);清寒、艰辛而欢愉、简单而质朴的农耕生活(可由第段概括);城市里蓑衣象征已投身城市的人们的庸俗与无奈,可怜与自卑的生存窘况。(或现代人对自由、高远(清雅)、平淡的生活的向往和渴望。)4. 试

8、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手法,其中D项,“重点描写了主人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引发人们的深思。”错,文中重点描写的是蓑衣的状态,对比的重点也是蓑衣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内容和作用的题目,内容注意根据文意概括,作用注意结构和情感的角度概括,此段描绘了一幅朦胧迷醉、平和而安详的烟雨江南图。本段苍翠山峦、层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子等意象迭出,神韵清丽;作用为:从内容上营造了一种烟雨迷离的朦胧意境,透露出平和而安详的气息,从结构

9、上,烟雨江南的描绘紧扣了题目中的“江南蓑衣”,为后文写作者对蓑衣的怀念做好了铺垫。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蓑衣”的象征意义,注意从物象的特征和主旨两个角度分析,从物象特征看,它是一种高雅、淡泊、悠然脱俗的生活意趣,象征清寒、艰辛而欢愉、简单而质朴的农耕生活;从主旨的角度看,城市里蓑衣象征已投身城市的人们

10、的庸俗与无奈,可怜与自卑的生存窘况、平淡的生活的向往和渴望。2.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8题。(4分)(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2)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11、它是希望,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12、;                                           (陆蠡囚绿记)    18选出对上文有关内容理解或表现手法分析

13、错误的两项是     A(1)段描写了月下荷花的朦胧、清幽、恬静之美。(2)段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热爱。     B(1)段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环境的自然清新。     C(2)段中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正需要绿色来安慰自已的心灵。     D(1)段描写表面上没有写月

14、,但实际上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2)段写绿色,但并没有直接描写,可抒情中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囚绿的急切和对绿的诚挚歌颂。     E(1)段写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的“不宁静的心理”。(2)段侧重于直接抒情,以写观者的心理活动为主,被观者“绿”成为抒情的依托。参考答案:B D B自然清新应为宁静和优美。D表现了作者观绿的急切和对绿的诚挚歌颂。3. 现代文阅读(二)(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国家公祭读本   师 岚    在1

15、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为配合公祭日活动,日前,我国首套南京大屠杀公祭全民读本在南京首发。众所周知,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此种形式意在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强化现代人对民族国家遭受的战争苦难的历史记忆。世界多个国家已开展了国家公祭,比如美国、以色列等,虽然形式有别,但意旨类似。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巨大灾难,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沉重的心灵创伤。但近些年,日本对其在抗日战争中犯下的罪行一再否认,甚至在教科书中不断篡改历史、颠倒是非。历史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功能主要在于培养人们正确的历史认知和高尚的文化情怀。日本侵华战

16、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这种心灵之痛将会成为一个历史的阴影留在民族的精神史和心灵史上。在这场灾难中,南京大屠杀无疑是留给中国人民最为惨痛的历史记忆。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与讲述,其实仍然不够。在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几乎变成了一个抽象的名词,那些丰富的历史细节,往往被简单的几句描述,辅之以几个数字所取代。当年经历过那个战争年代的人们已逐渐逝去,而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后来者,对战争的感受与体验其实并不真切,这种感受与体验更多的是通过对历史的阅读产生的。只有让国民形成一种清晰的历史记忆和价值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所造成的灾难性罪恶才不会被轻而易举地遗忘和误判,这是对历史负责任

17、的态度。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感受是精神结构的一部分,而人的精神结构又是一个渐变和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感受在这样的累积过程中,就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达成。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认知,一部分来自于政治宣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包括诗歌、小说、电影、电视剧在内的文学艺术。近些年,“抗战神剧”尤其盛行,但这些电视剧在极力彰显中国人痛杀敌军的快意恩仇的同时,明显存在着人物脸谱化、主题观念化、叙事模式化等诸多艺术缺憾。这种艺术处理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自信,但艺术素养的匮乏、文学观念的偏颇,急功近利、仓促成篇的创作动机又直接影响到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成熟与洗练,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战争的艰难。在这种戏谑化的艺术作品的观看中,人们不仅失去了对艺术的沉思,也失去了对历史的沉思。而国家公祭读本以历史教科书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任何战争都应该引起人们深刻反思,无论是个体、民族,还是人类,都应该有着强烈的命运关怀。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正是这种命运关怀的彰显,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