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沈丘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8708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石市沈丘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黄石市沈丘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石市沈丘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市沈丘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石市沈丘县第一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考察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内核,团圆、平等、诗意都成为其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说到当时的中秋节,家家户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明代田汝城也说:中秋日,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同时代刘侗则云:“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这些记载都揭示出中秋团圆的主题。中华民族一向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普遍趋势,人口流动频繁,很多人长期离家在外,漂泊成为了一种常

2、态。因此我们更应注重节庆的社会调节功能。由于现在的国定节期只有一天,纯粹意义上的回家团圆很难做到,因而注重中秋团圆内涵中的“家园感”就显得特别重要。李白诗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人生漂泊本属无奈,但“家园感”却能让人们融入此时此地的群体之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因此,如乡镇街道乃至文化馆以及社区业委会等民间组织,都可以做一些民间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建设工作,以消除邻里之间的隔阂,建立温馨的社区文化和宜居环境。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的观念。宋人金盈之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师赏月:“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这就

3、完全摆脱了古代祭月礼的贵族性和某些节目的小众特点,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与人平等、阶层与阶层平等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但毋庸讳言,我们现在的社会各阶层之间、集团之间依然有着诸多壁垒需要消除。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社区都可以举办相关活动。但所有的行为举措,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群体的参与。只有群体参与其中,才能产生平等的氛围。所以文艺活动的方式可采取参与者自主互动,无需预设表演者和观众,人人都是表演者,形式则宜多样化。 还值得一提的是,诗情画意也是中秋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节律,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所以向来不乏诗情画意,

4、其中尤以中秋为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既代表着古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美好期待。而“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等,则通过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抒发,起到心灵抚慰的效果。诚如林语堂所言,“诗教给中国人一种旷达的人生观,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的态度和艺术的忍受性”。因此,在中秋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当下的人们理应放下手中的工作,放松身心,试着体验诗意栖居的美好。 当今全社会都在讨论中华文化的复兴问题,文化重建就是其中一题。从中秋等具有生命力且又历史悠久的节日入手进行文化建设,应该是一条见效较快的途径。 (节选自黄意明

5、秦惠兰文化建设从节日入手) 5下列不属于当下要注重中秋“家园感”的原因的一项是()A城市化成为普遍趋势,流动人口增多。 B当今很多人长期漂泊,中秋节难以回家团圆。 C人们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的需要。 D民间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上,在中秋节置办家宴、互赠月饼、女子返回夫家,均寄寓团圆之意。B古代的祭月礼和其他一些节目,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普通百姓无甚关系。C群体参与是营造节日平等氛围的关键,人人是观众也是演员。D中秋体现了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节律的认识,并一直含有诗情画意。7结合文意,概括三点重建中秋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6、。(5分)_。参考答案:5.D6. B “某些节日”有“小众特点”,不能理解为有“阶级性,与普通百姓无甚关系”。7.(1)意义:能起到很好的社会调节作用(能让漂泊者融入当地,获得归属感;能消除社会上的诸多壁垒)能使国人体验诗意生活的美好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复兴。(1点1分,答3点得3分)(2)我很认同让国人体验诗意生活的美好这一意义。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人们对物质名利追求欲望更加迫切,缺失了诗意生活的从容旷达,所以放慢脚步,享受中秋诗意,显得更加重要。(2分)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柔 软暮秋经过这一大片河滩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经通体枯黄的芦苇枝条,头上都顶着一

7、丛丛的银灰色的芦花。时光使每一株芦苇的生命都达到极端,以柔软出现,毛茸、蓬松,还有一种轻如蝉翼的分量。顺从着风力,像敷衍开来的云层,夕阳打在一部分芦花上边,看着有些恍惚,这些全然在自然环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终端,可以说已修成正果。再过一些时日,许多芦花将随风飘散,风把他们的子孙携到天崖海角,开始新一轮的生命旅程。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着你。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

8、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我少年时的出家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与我隔壁的邻居家中,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以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没有了。她以一种柔软继续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

9、。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了,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萎地,而更多像她这样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生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喷涌而出,静坐下边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里,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得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

10、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完全可以追溯到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做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疾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是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的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图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除了对命数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抱持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

11、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势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气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为我们直接地体验,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此时,应该看的更清晰了。18文章开头对对芦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19.作者为什么要写“出家的妇人”和“上一辈的教书先生”?(6分) 。20.根据文意概括出芦苇和木麻黄象征的生活方式。(4分) 2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12、A.芦苇的原始之性指芦苇枝干柔韧,随风俯仰而不会折断,也指芦花毛茸蓬松,种子能够随风远播。B.作者不关注坚强的事物或事物的坚强,而是另辟蹊径,从芦苇的柔软感悟另外一种生存策略,揭示柔软是对待人生对待自然的一种智慧。C.通观全文,作者最后说自己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的原因就是那些柔软的芦苇。D.作者的人生策略是做站在安全处的旁观者,不参与世间的一切竞争。E.文章不仅用芦苇作为文章核心内涵的寄寓物,还用松竹梅木麻黄与之对比,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参考答案:18.内容:展现芦苇美好柔软的姿态,表明其顺从风力的柔软让其修成正果,揭示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是一种生存的策略的主题

13、主题。(3分)形式:使文章首尾呼应,将人生的哲理寓于自然地感悟中,文章更形象生动,道理更通俗易懂。(2分)19.“出家的妇人” 诚心向善,言行简洁而且低调,心境默契,几十年后依然留存。(2分)“上一辈的教书先生” 过度的劳心、劳力,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晚年疾病缠身,举家不宁。(2分)两相对比,说明“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2分)20.芦苇代表顺应躲避的生活策略,对自然命数抱有敬畏。木麻黄代表迎难而上,与大自然进行不懈的斗争的生活方式。21.CD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我在城中寻找天籁在城里住久了,有时感觉自己是笼中之鸟,天地如此狭窄,视线总是被冰冷

14、的水泥墙阻断,耳畔的声音不外车笛和人声。走在街上,成为汹涌人流中的一滴水,成为喧嚣市声中的一个音符,脑海中那些清净的念头,一时失去了依存的所在,我在城中寻找天籁。搬进这套公寓是初冬,墙面上的爬山虎早已褪尽绿色,只剩下无叶的藤蔓,蚯蚓般密布墙面。寒冬过去,那些看似干枯的藤蔓仿佛一夜间长出了米粒大小暗红色的芽苞,吐出淡绿色的嫩叶。新生的绿色茎须在墙上爬动,它们不动声色地向上攀援,小小的嫩叶日长夜大,犹如无数绿色的小手掌,在风中挥舞摇动,永不知疲倦。春天的脚步,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在水泥墙面上奔逐行走。窗框上,不时有绿得近乎透明的卷须和嫩叶探头探脑,日子久了,竟长成轻盈的窗帘,随风飘动。透过这绿帘望去,窗外的绿色层层叠叠,影影绰绰,心里的烦躁和不安仿佛都被悄然过滤。爬山虎的枝叶间,时常可以看到蝴蝶翩跹,能听到蜜蜂的嗡嗡欢鸣,蜻蜓晶莹的翅膀在叶梢闪烁,还有不知名的小甲虫,背着黑红相间的甲壳,不慌不忙在晃动的茎须上散步。也有壁虎悄悄出没,那银灰色的腹部在绿叶间一闪而过,犹如神秘的闪电。爬山虎一年四季经历着生命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