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青华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1031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9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青华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青华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青华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青华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青华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汉学主义:中国知识生产中的认识论意识形态汉学主义作为一个知识体系,产生于13世纪以来西方建立全球系统全球化的企图。汉学主义首先是一套集各种观点、概念、理论、方法和范式于一体的隐性体系,它由西方构建并运用在西方与中国的接触时处理一切有关中国的事务和阐释纷繁复杂的中国文明,是超越汉学和中西研究领域的一种国际现象。汉学主义还可以被理解成对西方视角的回应、反应,或是接受、采纳和内化,以及对由西方产生的关于中国知识的消化吸收。汉学主义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构

2、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认识论的意识形态,它主导着现代世界看待中国的方式,由此产生了一套研究中国和其他非西方文化的特定模式。因此,汉学主义大致也可以适用于西方对其他非西方国家和文化的知识生产过程。在知识层面,汉学主义旨在将中国及其文明纳入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系统和普遍历史的系统之中。在西方对中国和中国文明产生的误解和错误描述的学术研究及公众认识中,只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信息错误,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西方生产中国知识过程中的认识论问题。汉学主义另一层面的特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明的理想化和神秘化。其渊源可追溯到马可?波罗时代,以及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和思想家。到了现代,将中国理想化的倾向从未完全消失。在颂扬中国文明

3、的学者中,罗素具有代表性。由于对西方文明和对“一战”的灾难性后果感到失望和震惊,罗素向东方寻找人类的未来之路。他将中国和西方生活态度上的差异简化到“中国人追求享受生活,西方人追求统治自然和同胞的权力”。这种二元对立将中国和西方的复杂性作了过度简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汉学主义是建立在主要包括西方霸权主义、普世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殖民化和逆向族群中心主义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作为认识论,汉学主义是看待中国和世界的总体方式,是由西方学者和非西方世界在认识中国时所持有的一系列观点、信仰、态度和价值的总和,因此,汉学主义应该在概念上定位为“认识论的意识形态”。汉学主义并不只是仅仅关于中国知识生产

4、的思想范畴,甚至呈现出一种内在化、由自我施加的认识论的殖民化。因此,走出汉学主义,对其逻辑和原理的把握是超越它的第一步,但是它的最终消失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种族和族群为中心的框架,该框架应建立在对人类共同的人性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一旦从汉学主义中解脱出来,研究中国的学术将以西方理论作为参考框架来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状况,这就必然会出现真正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产生对中国不带偏见的知识,而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真正了解、欣赏和尊重,由此促进与中国的和平与和谐,进而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15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论述思路。(6分) 16汉学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的意识形态”,存

5、在着哪些不足?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7请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说说走出汉学主义将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5首先交代汉学主义产生的原因;其次从两方面论述汉学主义的实质;最后论述汉学主义的作用。(每点2分)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题,一是要逐句分析句子内容,然后加以整合;二是要抓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本段中的“首先”“还可以”“因此”等。16汉学主义对中国和中国文明存在误解和错误描述;汉学主义对中国和中国文明存在着理想化和神秘化的倾向;汉学主义建立在以种族和族群为中心的框架之上,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存在偏见。(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归纳

6、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由第二段的第2句、第三段的第1句和末段“但是它的最终消失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种族和族群为中心的框架”“产生对中国不带偏见的知识”等语句可归纳概括出三点答案。17出现真正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产生对中国不带偏见的知识;真正了解、欣赏和尊重中国传统和文化;促进西方与中国的和平与和谐,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四点得6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干已明确答题区间,抓住文章结尾相关内容不难回答,关键是做到要点的准确和全面。【解析】略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

7、元谈神说鬼寄幽怀中讲到孙悟空的故事实际上暗含了佛教“放心”“定心”与“修心”的全过程,来宣扬一种佛家的摆脱迷惑找回本心不得迷失的精神境界。文学首先是人学。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尽是“精怪魑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8、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条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它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不更有孙悟空的影子?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第二,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是要借宗教徒们宣扬的“虔诚信教、苦修苦炼、成仙成佛的母题”来阐发世俗社会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

9、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斗志。孙悟空如此历炼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第三,从孙悟空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有个性、追求自由。这两个方面论述这一形象还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审美价值取向:个性、自由。举一处例子:对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性子”的紧箍儿,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一生奋斗,都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而“斗战圣佛”的成果也是“来去任自由,也无恐怖也无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体现的优良品质,英雄特

10、征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所向往的,而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了。再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由于考试落第、一生不遇,只做过一个地位极卑的胥吏,被士大夫视为奴仆。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决不会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言人和传声筒,他的笔下绝不会是歌功颂德的官方著书,更不会是封建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说教。也正因为孙悟空形象蕴含了人民对英雄的品评,反映了世俗宗教文化,由于他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贴近人民心理,所以在古代就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在民间长期传讲,广泛流传,“街谈巷议皆孙猪”。小说中的精彩回目还被排成戏剧,在舞台上表演。连红楼梦里薛宝钗过生日也要点一出“西游记”,慈禧太后的戏楼里专门为孙悟空安排了一个飞天的通道

11、,绍兴戏里有大量的猴戏。在今天,西游记还不断被拍成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各类节目,翻译成外文流行于欧美。孙悟空形象之所以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吸引力,应该归因于这个形象体现出的强烈鲜明的人民性,使得这一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绽放着异彩,经久不衰。(删改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因为是人学,所以有了人民性。文学具有反映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的社会属性。B. 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除唐僧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其余全是怪。C. 孙悟空是一位石猴幻化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是西游记流传的原因。D. 西游

12、记实际上通过孙悟空的情节来宣扬一种摆脱迷惑、找回本心的佛家精神境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是拾遗记中“遍体皆如铁”的白猿,还是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都有孙悟空的影子。B. 孙悟空的形象不是作者一个人的独创,而是在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基础上再创造的。C. 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D. 吴承恩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文学立场,他描写的孙悟空形象反映了人民的心理状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悟空西行路上历经磨难,百炼成钢,也从侧面说明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

13、民。B. 孙悟空许多英雄特征都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向往的,并且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C. 红楼梦里关于西游记的情节设计,是由于西游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D. 孙悟空性格中有个性、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参考答案:1. D 2. A 3. C【1题详解】A.无因果;B.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而非所有人物;C.主要原因而非原因点睛: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到归纳文章要点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

14、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整体透视: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具体步骤应该是: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切割一“块”。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抽“条”。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2题详解】A项中

15、拾遗记补江总白猿传对应的形象写反了。点睛:2017高考大纲显示: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阅读成必考内容。实用类文本一般包括人物传记、新闻、报告、科普。解答之前要有以下几个意识:一、文本意识:命题者依据原文拟题目,我们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我们必须注意。二、问题意识:一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三、得分点意识:阅读简答题的一个答案有多个得分点,而得分点是同赋分紧密联系的。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一般一点2分)题目的分值,是答题得分点数的重要提示,亲们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解答。四、关键词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也是阅读题命题的原则之一,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