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9词两首:清平乐村居丨语文A版[001]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253351996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9词两首:清平乐村居丨语文A版[00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9词两首:清平乐村居丨语文A版[00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9词两首:清平乐村居丨语文A版[00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9词两首:清平乐村居丨语文A版[00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9词两首:清平乐村居丨语文A版[0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9词两首:清平乐村居丨语文A版[00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 说教材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

2、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二、说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 “相媚好、无赖、卧剥 ”,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1* * 祥和之美三、说教

3、法与学法:教法: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 “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四、说教学环节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

4、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 ” 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一、歌曲导学,诗词比较。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的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2* * 习状态。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1、 用你自己

5、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2、 同桌互读互评。3、 抽生读并正音。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 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 ”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

6、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五、作业设计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 “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 “出乎其中 ”,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3 * * 习状态。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1、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2、 同桌互读互评。3、 抽生读并正音。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 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

7、”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 ”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五、作业设计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 “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 “出乎其中 ”,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