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252671520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把栏杆拍遍是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读了散文原文后,也来观赏一下相关笔记啊。下面是我为你细心整理的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希望你喜爱。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篇1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许多挚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溢豪情与苍凉的一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2、,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相识仅止于一位闻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相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伤心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实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马上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跑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

3、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完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事实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终归,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调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20xx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

4、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掩卷深思,一再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犹如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实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怜悯和惋惜。我想假如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诞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美,时而在平淡中品尝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篇2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有以下特点:一、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

5、,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需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受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爱?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一百零一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打算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

6、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呈现了出来。二、以评带传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一百零一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一百零一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一百零一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

7、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推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唯恐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冲突,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白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主动。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终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定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一百零一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学问的积累,感情的

8、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最终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闻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确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终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白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放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

9、字也时而激扬;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一般来说,与政治亲密相关的事务、人物,写其思想简单,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肃穆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足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溢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马上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跑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

10、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三、善用对比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显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其次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验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

11、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值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冲突)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

12、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翱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厚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梁衡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篇3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知读者,全文要探究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确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

13、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织起来来写的。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验:一是他的行伍经验。这一段介绍充溢了奇妙色调,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二是他的为官经验。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xx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运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

14、为朝廷喜爱的种种缘由:其一,他太爱国家,爱一百零一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其二,他工作特殊仔细,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很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其三,他爱提看法,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日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味道,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

15、,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缺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验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马上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跑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缺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读完文章,可以感受到文章中充溢阳刚之气。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