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说课材料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252190830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说课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说课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说课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说课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说课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说课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说课材料(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觉器官的功能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第一节图:眼睛与美丽风景。图:耳和诱人旋律。图:皮肤感受器。ruffini小体meissner小体环层小体krause球皮肤的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感受器(receptor)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感受器官(sense organ)由一些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和他们的附属结构组成。一般把感受视、听、嗅、味和平衡觉的感觉器官(眼、耳、嗅上皮、味蕾、前庭)称为特殊感觉器官。感受器的分类按分布部位分距离感受器:视、听、嗅觉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觉外感受器内感受器平衡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内脏感受

2、器按接受刺激性质分机械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 光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意刺激不同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意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每种感受器都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换能器,其功能是把作用于他们的那种特定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表现的传人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引起传人神经发生动作电位之前,首先在感受器或感觉神经末梢出现一过渡性的

3、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类似于局部电位;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的大小成比例; 可以总和,无全或无现象;呈电紧张性扩布。感受器在将刺激经换能作用转变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作用。图:蛙肌梭中刺激强度的编码模式图。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能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人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随刺激作用的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快适应:如触觉和嗅觉,有利于很快的适应环境,接受

4、新的刺激。慢适应:如肌梭和颈动脉压力感受器,有利于机体对姿势、血压等进行持久检测和调节。注意:适应并非疲劳。小结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分类。感受器的适意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电位(掌握)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图:眼的组成模式图。图:眼的水平切面示意图。眼的结构组成眼球眼球壁内容物外膜中膜内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的产生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眼的感光系统有折光成像的作用。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具有感

5、光换能的作用。视觉的产生光(380-760nm)折光系统视网膜成像感光细胞感光、换能视神经产生动作电位视觉中枢视觉视神经图:眼的折光系统示意图。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折光系统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光学介质和曲率半径不同的折射面组成。由于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可以随机体的需要而改变,所以,晶状体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简化眼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简单的等效光学模型。利用简化眼可大致计算出不同远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图:简化眼及其成像情况。像高物高像距物距正常人的视力有一定限度。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调节远物远点:将人眼不作任何调节时所能看清的物体

6、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一般看远物时,眼不作任何调节就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近物看近物时,眼经过调节才能使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像清晰。调节方式: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球会聚等。远物:6m外的物体近物:6m内的物体图:看远物及其近物时眼的不同调节方式。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视网膜上模糊成像视区皮层中脑的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团睫状神经睫状肌的环形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其自身弹性而变凸折光力增大辐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成像清晰近点:眼作最大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1) 近点为判断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2) 随年龄的增长近点距眼的距离增大。 图:晶状体的调节示意图

7、。图:近点与年龄的关系。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调节瞳孔的调节瞳孔调节反射(近反射):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近反射或瞳孔调节反射。意义:瞳孔缩小能减少入眼的光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视网膜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射,其中枢在中脑。互感性对光反射:即光照一侧瞳孔,除被照射的瞳孔缩小外,另一侧的瞳孔也缩小。生理意义:调节进入眼光量,使视网膜不因光线过强受到损害,光线过弱而影响视觉。在暗处,瞳孔会放大,光线入眼增加。 强光下,瞳孔会缩小,光线入眼减少。 图:瞳孔的调节示意图。视近物时,瞳孔会缩小。视远物时,瞳孔会增大。1

8、、瞳孔散大:一侧瞳孔散大可见于动眼神经损伤,海马钩回疝或戏交感神经受刺激、眼外伤、视力下降等。双侧瞳孔散大可见于中脑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血管病、脑缺氧、脑肿瘤、颅脑外伤、药物中毒(如阿托品等)、疼痛、恐惧、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异常等。2、瞳孔缩小:一则瞳孔缩小可见于动眼神经受刺激,颈交感神经破坏,角膜眼内异物等。两侧瞳孔缩小,可见于婴儿、老年人。梅毒、脑桥病变、脑血管病、药物中毒(吗啡中毒)、有机磷中毒等。3、瞳孔不等大:一侧动眼神经麻痹,颅底病变,大脑或中脑病变,脑交感神经麻痹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调节双眼球会聚当双眼凝视一个向前移动的物体时,发生双眼内直肌反射性收缩及视轴

9、向鼻侧集拢的现象,称为双眼求会聚或辐辏反射。意义: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不产生复视)。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正视眼正常眼的折光系统无需进行调节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而可以看清远物;眼经过调节后,只要物体离眼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在视网膜形成清晰的像。非正视眼由于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在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成像,称为非正视眼。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异常非正视眼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看远处物体时平行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因而产生视物模糊。需戴凹透镜纠正。远视:由

10、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引起视物模糊。其近点大于正视眼。由于看远物和近物都需调节,故容易疲劳。需戴凸透镜纠正。散光:多由于角膜不呈正球面所致,部分聚焦在视网膜前面,部分聚焦在后面。引起物象变形和视物不清。需戴柱面镜纠正。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异常非正视眼老视:有些人虽然眼静息时的折光能力正常,但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弹性减弱,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使近点增大,称为老视。需戴凸透镜纠正。图:近视眼的调节及其矫正。图:远视眼的调节及其矫正。图:眼的折光异常及其矫正。眼的感光换能系统眼的感光换能系统视网膜的结构特点1.属神经性结构,细胞间经突触联系(色素上皮层

11、除外)。2.主要细胞分四层色素上皮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神经节细胞层含黑色素颗粒3 3. 联系复杂(横向、纵向)4.在神经乳头处缺乏感光细胞盲点双极细胞节细胞视杆和视锥细胞外段内段核终足分布不均匀图:视网膜的主要细胞层次及联系模式图。图:哺乳动物感光细胞模式图。眼的感光换能系统眼的感光换能系统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锥系统和视杆系统存在依据区别表:视锥和视杆系统存在的依据。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两种细胞的 分布不同 近视网膜周边部中心部中心部 中央凹处中央凹处与传递细胞 的联系不同会聚程度小会聚程度小 : : :会聚程度大会聚程度大 250:250:几个几个: :动物种系 的差别夜间活动夜间活动-

12、 -猫头鹰猫头鹰 只有视杆细胞只有视杆细胞 而无视锥细胞而无视锥细胞白昼活动白昼活动- -鸡鸡 只有视锥细胞只有视锥细胞 而无视杆细胞而无视杆细胞感光色素的 种类不同一种感光色素一种感光色素 无色觉无色觉 三种感光色素三种感光色素 有色觉有色觉组成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特点功能视锥系统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对光的敏感度高,在 暗环境中能引起视觉只能区别明暗,没有色觉 分辨率低 对光的敏感度差 能分辨颜色分辨能力高司暗光觉司昼光觉、色觉视杆系统表: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比较。眼的感光换能系统眼的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分子结构:视蛋白视黄醛。反应过程:

13、维生素A缺乏:夜盲症。眼的感光换能系统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明亮的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敏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暗处而突然进入明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不能看清物体,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机制:耀眼光感视紫红质大量分解;视觉恢复视锥细胞感光。机制:眼的感光换能系统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视野(visual field)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与各类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范围有关;与面部

14、结构有关。特点:白色视野黄蓝色红色绿色; 鼻侧与上方小,颞侧与下方大。临床意义:可帮助诊断眼部和脑的一些病变。图:人右眼的视野图。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概述听觉的产生声源空气震动产生疏密波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听中枢听觉换能动作电位适宜的刺激频率:20-20000HZ。强度:0.0002-10000dyn。概述听力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能力。听阈声波振动频率一定时,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最大可听阈当振动强度增加,引起听觉和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图:人的正常听阈图。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外耳的功能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中耳的功能组成:鼓膜、听骨链、鼓室、咽鼓

15、官。功能:将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的传递到内耳淋巴液。其中,鼓膜、听骨链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中耳的功能鼓膜:如实地反映空气振动。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增压效应。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抑制强振动传向卵圆窗,保护功能。咽鼓管:平衡鼓室内外气压。声波传人内耳的途径气传导:主要途径。骨传导:图: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示意图。气传导: 鼓室圆窗鼓阶外淋巴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卵圆窗膜基底膜骨传导: 耳蜗内淋巴颅骨振动声波图: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前庭阶外淋巴耳蜗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前庭膜鼓阶:外淋巴与圆窗膜相连蜗管:内淋巴,为盲管前庭阶:外淋巴与卵圆窗膜相连顶部相通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器:

16、螺旋器。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对音调的辨别行波学说: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是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但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传播远近及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不同。图:耳蜗横截面图。图:行波理论与毛细胞感音。耳蜗的功能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不同频率的声波基底膜以行波方式振动基底膜上特定的行波传播范围和最大振幅区特定区域的毛细胞和听神经受刺激特定区域的听觉中枢不同音调的听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耳蜗未受刺激时,如果以鼓阶内外淋巴的电位为参考电位,则可测出蜗管内淋巴的电位为80mv左右,称为耳蜗内电位。耳蜗的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 CMP):当耳蜗受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称为耳蜗微音器电位。特点: 频率和波形与声波振动完全一致。 潜伏期极短,无不应期。 对缺氧、麻醉不敏感。 是多个毛细胞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耳神经动作电位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听神经单纤维动作电位。耳蜗内淋耳蜗内淋 巴振动巴振动基底膜基底膜 振动振动毛细胞毛细胞 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