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内科学(完)扫描

飞翔****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39.63KB
约264页
文档ID:251859624
中医内科学(完)扫描_第1页
1/264

文档整理 | 借鉴参考PERSONAL RESUME?中医内科学?总论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根底,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开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已另设专科内科的局部急症那么编入?中医急诊学?本版自考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局部外感病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说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和癌症,时行杂感列为外感病证。

研究和说明的内容包括每一体系疾病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因病机、治疗要点;每一病证的根本概念、认识沿革、本病证与西医疾病的关系、病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及方法、病证的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规律及方法等内容二、中医内科学开展简史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历上升为理论,并不断开展提高,创立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立和开展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的开展史,大体经历了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充实阶段和成形阶段〔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斗争的同时便开场了原始的医药活动,“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随着医药活动的增加,进入奴隶社会,中医内科学开场萌芽,在殷代的甲骨文里已有“疾首〞、“疾身〞、“疾足〞、“风疾〞、“疟疾〞、“蛊〞等一些内科疾病的记载,殷商时期已创造汤液药酒治疗疾病周朝对医学进展分科,有了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分工不同的医师,其中的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二〕中医内科学的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脉法??五十二病方?〔现名〕?治百病方?〔现名〕?上下经??扁鹊内经?等医学著作,医学体系逐步形成。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全面阐术了中医关于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诊法、治疗、摄身及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不仅为中医内科学奠定了理论根底,还论述了200多种内科病证,一般都能从病因、病机、转归、传变及预后等方面加以论述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书中伤寒局部〔后人将其整理成?伤寒论?〕以六经分证概括、认识外感热病;书中杂病局部〔后人将其整理成?金匮要略?〕按脏腑经络体系概括、认识内伤杂病伤寒杂病沦?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奠定了根底〔三〕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1、病因学、病症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开展魏晋以还,内科疾病的病因学有较大开展,许多疾病的病因得到充实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不少疾病的病因观察与认识已经比较深入,其对“寸白虫候〞〔绦虫病〕的感染途径是饮食不当,食生猪牛肉片;瘿病〔甲状腺肿大〕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消渴病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的论述已得到今天的证实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对尸注〔结核病〕、癞〔麻风病〕、沙虱〔恙虫病〕等传染病的发病也有较深刻的认识。

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上首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金元时期对中风的病因认识已从既往的“内虚邪中〞开展为以“内风〞立论在病症学方面,?诸病源候论?论及的病候已达784条,对许多疾病的病症学特征描述得详细、准确,如?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指出“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对淋证病病症学的描述与现在的观察根本一致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对消渴病易发疮痈有所认识王焘的?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还认识到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的证候特征这一时期,对伤寒、疟疾、肺痨等传染病都在病症学上有详细的论述,对中风、痹病、心痛、虚劳、脚气、水肿等内科疾病的辨证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在治疗学方面,有些病证的治疗在当时已很先进,如晋,?肘前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唐·?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使内科的治疗更加丰富多采如?千金要方?肯定了?神农本草经?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肯定了?金匮要略?用白头翁治疗痢疾,并用苦参治疗痢疾,用槟榔治疗寸白虫病,用谷皮煎汤煮粥治疗脚气病等,极大地提高了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集整理了大量治疗内科疾病的方药,反映了当时的研究水平和成就。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内科病的专题论著,如?脚气治法总要??十药神书?等,极大地提高了相关专病的辨证论治水平2、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时期,涌现出不同学术流派,如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的炽热病机学说,治疗主用寒凉;张从正认为疾病皆“邪气加诸身〞,倡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李东垣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治疗多用补脾升阳法;朱丹溪力倡“阳常有余,阴常缺乏〞学说,治病主用滋阴降火学术的争鸣,促进了内科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开展〔四〕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反映当时内科的学术理论已成体系明清时期,内科的重要著作有?医学纲目??杂病证治准绳??症因脉治??医宗必读??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诸疾??医宗金鉴,杂病心法?、?临证指南医案?等,这些著作作为中医内科学已初具规模,它们在体例上将疾病分门别类,在内容上多数含有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方药和医案等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开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这一时期,理论上已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历代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发挥,创造性地建立并完善了热病和杂病的证治体系,使中医内科学术理论更臻成熟与完备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医学实践的开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也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大的开展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理论认为,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机体各组织构造之间,机体内部各种功能活动之间,都处于和谐、协调、“阴阳匀平〞的平衡状态,如果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这种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机体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那么发生疾病内科疾病发生与否以及发生的形式等,取决于正气与邪气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正能胜邪,病邪难以侵人,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保持,那么不发病,假设病一般也很轻浅,易于康复,此即?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不胜邪,邪气乘虚而人,机体的阴阳平衡遭到破坏,疾病发生,此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假设邪气较盛,正气较弱,那么发病较重。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或制约〔一〕体质因素1、体质特殊性个体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的不同,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如?灵枢·五变?说:“肉不坚,腠理疏,那么善病风……五脏皆柔软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临床上常可见到肥人多痰湿,善病胸痹、中风;瘦人多炽热,易患痨嗽、便秘;年迈肾衰之人,易患腰痛、耳鸣、咳嗽;阳气素虚者,易患寒病;阴气素衰者,易患热病等,这些都是体质的特殊性导致对某种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2、体质差异邪气总是作用于人体后才能发病,由于体质的差异性,邪正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有差异,决定了其发病及疾病的开展变化有不同的趋势清代医家章虚谷指出“六;气之邪,……随人身之阴阳强弱变化而为病〞医宗金鉴?亦说:“人感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临床常见同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其发病也不同如正气较强之人感受寒邪,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寒等御邪于肌表的太阳证;而阳气素虚之人感受寒邪,那么出现不发热但恶寒、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的邪陷三阴证〔二〕病邪因素1、影响病怔属性除少数由于先天因素和因虚致病外,邪气是绝大多数内科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有时甚至是发病的决定因素,而且邪气还影响所发病证的病理属性。

一般来说,阳邪易导致实热证,阴邪易致虚寒证邪气影响病证的属性具有一般性的原那么例如湿热致病,常以热证为多,寒证较少;寒邪致病常以寒证为多,至于化热那么大多数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2、影响发病形式一般来说,感受风燥暑热、酸疠之邪,或食物中毒,或强烈的精神情志刺激,往往可使气血顿生逆乱,故发病较急;而饮食失调、情志抑郁、劳倦过度等,大多是逐渐引起脏腑气血失和,所以一般发病较缓慢;外感寒湿之邪,因其性质属阴而沉滞,故发病也多缓慢可见病邪对于发病的形式有重要影响3、影响发病部位六淫之邪;病,多从皮毛而人,其发病多在肌表;情志致病、饮食所伤,发病多从气血和脏腑开场灵枢·百病始生?云:“清湿袭虚,那么病起于下;风雨袭虚,那么病起于上〞;“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人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假设入房汗出浴,那么伤肾〞说明邪气对发病的部位有重要影响,即不同的病邪致病,其首发病位各不一样〔三〕情志因素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响,当喜那么喜,当怒那么怒,正常的情志反响不仅不为病,反而有益于身心安康因情志是以脏腑的功能活动为根底,过于剧烈的、持久的情志活动,那么往往引起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爆发性的情志障碍如暴怒、暴喜、暴忧、暴恐,气血突然逆乱,常可引起眩晕、心痛、中风、癫狂等疾病发生;长期忧思不解、情怀抑郁,常致气结不行,气血“一有拂郁,诸病生焉〞〔?丹溪心法?〕,如出现噎膈、呕吐、郁病、心悸、失眠、胸痹等病证。

〔四〕行为因素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安康的重要保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逆于生乐〞,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内科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例如嗜食肥甘厚味,加上贪逸少动,容易发生胸痹心痛病;不吃早餐,或长时间紧张工作,就容易发生胆胀、胃脘痛病;性生活不节或不洁,可导致阳痿、早泄;长期过量吸烟与肺癌发病有关,等等行为因素对发病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国际上已将行为因素引发的内科疾病,归属于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的疾病,以提示人们对不良生活方式可以引发疾病加以重视〔五〕时间因素内科疾病的发生及其演变,与年、季、月、日、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按运气学说观点,每年运气的太过或不及影响着发病,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