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现实意义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49131943 上传时间:2022-02-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现实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现实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现实意义 李为民【摘要】 当今艺术类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普遍开设了中国画课程,这对学生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画艺术亲善远恶,能于不觉中“成教化助人伦”,潜移默化地达成社会作用。中国画对线条和其他绘画元素的独特方式,对于艺术设计教学也具有实际意义。【关键词】 中国画;艺术设计;艺术修养G64 A当今,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都普遍开设了中国画课程。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当然具有较大作用。但不仅限于此,由于中国画还承载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通过其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加强他们的艺术修养,

2、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无疑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中国画教学对于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的实际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中国画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思想,其课程的设置对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类别,中国画以其特有的单纯性、象征性以及崇尚自然性等绘画特点建构起中国特有的一个画种。它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世界获得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源于其“至善至美”的审美情怀和人文底蕴。从古至今,中国书画都是文人雅客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中国画旨在以画喻理,以理传道。如,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常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绘画题材借以抒发胸中的意趣,表现自己淡泊明

3、志。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又说:“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对此,清代学者徐大椿在其老子经注中作了如下阐释:“凡事相反则能制。如人躁甚则虽寒亦不觉,而足以胜寒;心静则虽热亦不觉,而足以胜热。由此推之,则天下纷纷纭纭, 若我用智术以相逐, 则愈乱而不可理矣。惟以清静处之,则无为而自化,亦如静之胜热矣。”146正如老子所指出的“静胜热”,中国画就是一种可以使绘画者或观赏者静下心来欣赏的艺术。中国画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儒道释各家思想的影响,其中,道家提倡的朴素自然的观念对其影响最为深刻。中国画的审美是以“天人合一”和“物我合一”为主征的。以老庄思

4、想为核心的道家基本的哲学态度就是以朴素为本。其中,庄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不仅是道家的抱负,也是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向往。中国画所特有的水色颜料,以及用水用墨的作画工具和习惯都存在一定的清静元素。所谓水,其本身便具有静若盘山、动如脱兔、寒能成冰、热能化气、无坚不摧而又柔情万种的特质,它既可平衡万物,又能包容众生,为一切众生所用。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它对研习的画家有较高的人文要求,要求他们内外兼修。它启示画家必须追求心灵的淡泊清静,且注重修身养性。作画观画之人,要亲善远恶,于不觉中“成教化助人伦”,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自己的社会作用。明代画家文

5、征明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清代沈宗骞在从艺原则中言:“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道;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他们都指出了中国画画家在进行艺术活动的同时,要将人品视为比技艺更为重要的生命中的必修课程。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涌现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对物质生活的过分注重和盲目追求、对精神生活的忽略甚至放弃,使一些人越来越缺乏必要的精神追求和信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在高楼林立中生活的人们越来越与自然相隔离。这种病态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让年轻一代如浮萍一般随波逐流,他们没有较高的精神向往,没有必要的责任担当,甚至于丧失灵

6、魂,浑浑噩噩。一个社会健康与否,主要看这个社会年轻一辈的思想健康程度,年轻人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任何教育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中国画蕴涵着丰富的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如人类的生存必须与自然相沟通,要节制自身欲望,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远离物欲,以平常心看待功名利禄,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和自己,行事要顺其自然,等等。因此,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艺术修养,引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回归到健康有序的状态。其次,中国画对线条、色块等绘画元素的独特提炼方式,对于艺术设计教学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画对线条的使用具有独特的技巧,其线条也

7、蕴涵着独有的审美情怀。它是中国画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经过艺术提炼而形成的一种意象指征,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如同文学作品无法脱离文字这一载体一样,在艺术界,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设计艺术,都难以脱离使用线条这一艺术语言形式来表情达意。线条不仅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设计师表达自己设计理念的基本语言。但线条要能随心所欲而又准确生动地传达细腻的情感,必须经过画家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训练和体会。以动漫设计为例,动漫设计是以线条为最基本造型手段的。我国传统的动漫设计十分注重对民族艺术手法的运用,尤其是水墨动画,将中国画对线条和色块的处理技法应用于角色造型和场景设计,不仅使角

8、色造型生动,也使整个画面充满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因而,中国水墨动画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除了动漫设计,其他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作品在世界上也是独具一格的。以服装艺术设计为例,设计师将中国画中的民族艺术元素借鉴和应用到服装设计中,把传统的和流行的、民族的与世界的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又立足于民族特有的艺术元素,从而成为国际时装设计界中具有个性的并获得国外设计家认可的最佳表现方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服装设计的民族化问题一直是国内服装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而中国服装样式中的汉唐服饰、明清服饰,如今仍然是我国在国际时装界的特殊标志符号,这也充分说明了设计艺术民族性的重要性。在这里,中国画

9、的一些艺术处理技巧无疑也有发挥的空间。 中国画中“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关于构图和水墨处理的手法,在平面设计中也有运用。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就一直在自己的设计理念中探索中国画水墨语言与设计语言的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平面设计要以民族的审美心理为支点,在纯艺术与应用设计的交汇点上将绘画与设计完美融合。兼具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设计作品才是最具有价值的。如今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这样的说法。国内外众多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家居设计、服装设计、包装设计、招贴广告设计,甚至书籍装帧设计等中也不乏中国元素包括中国画元素的运用。可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元素的运用都是

10、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丰富作品的内涵、加强作品面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还能增强它们所要表现的主题情感和意境。中国艺术几千年来所汇聚的精髓之中,可学习和借鉴的内容足以让每一个设计者终生研究和学习不尽。作为中国人,我们要自觉重视起来,利用好我国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传统艺术。在实际的中国画课程中,艺术设计类学生通过对中国画独有的线条、其他绘画元素以及美学思想的学习,所受益的不仅仅是手头功夫的提高,重点还在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其基本艺术素养的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通过手眼结合能力的训练,通过对线条的提炼以及对

11、线条走势的体会与把握,在今后的设计速写练习中也用处良多。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笔者将常用的硫酸纸(拷贝纸)应用到中国画的白描教学中,以方便学生直观地学习和体会白描优秀范画作品中的各类线条。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再次,中国画作为一种纯艺术的教学内容,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中,可以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中国画课程,对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宽广度可以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我国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国际化、抄袭国际化样式的问题,缺乏对本国优秀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重视。任何一件有价值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有文化根基,只有立足与传统的和民族的艺术作品,才会具有真

12、正的生命力。我们设计理念的创新只有立足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中国画的形式、风格、造型、构图甚至色彩等元素都可以应用到设计理念中去。绘画艺术与设计艺术是息息相通的,绝不是两个完全分离、互不相干的艺术领域。作为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吸收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丰富营养,感悟中国绘画的审美理念和民族意识,扬其长避其短,宣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画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无论是哪一类型的艺术设计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鉴别和欣赏美丑的能力,都是不行的。只有具备鉴赏能力才能创造美,才可能为审美主题增添生活情趣和活力。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审美教育的开展虽然是急需的,但其作用又是潜移默化的。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传达给学生,并允许学生逐渐领悟和逐步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如果我们的中国画教学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美的“体操”的感召之下超越自我的狭隘,升华为高尚的社会审美情感,那么,我们这门课程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参考文献:1徐大椿.老子经注M/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