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上传人:1768****007 文档编号:248641845 上传时间:2022-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仔细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肯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化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后被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

2、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行求,从吾所好。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了。有些人为了追名逐利而做了一些违反道德的事,伤人又伤己。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特别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视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训诲长期不加变更,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

3、“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竭其力,但社会上做事,让父母担忧,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化子女的动身点。所以为父母供应丰厚的物质生活不是孝的根本,假如你能根据父母的意愿、训诲行事做人,才对得起父母真正的孝。在生活中,子女都外出打工了,留下自己的父母在家里。而且有时很久都不回家。只负责每个月给父母寄钱,但父母希望的是自己的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他们。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些老人在家,用孔子的理论来说,这样的人没有做到孝。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学问都表现出深厚的爱好,因此他多才多艺,学问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

4、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学问,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虚心、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看法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知我们灵敏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肯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们四周都存在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点,都有他自己的特长。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汲取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宏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美无边,山之

6、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擅长从平凡的人身上吸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挚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化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很多伟人。还有学“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迨”。说的就是学习而不思索,人会被学问的表象所蒙蔽;思索而不学习,则会因为怀疑而更加危急。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索,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

7、思而不进行肯定的书本学问的积累,进而对学问进行探讨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旧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怀疑而更加危急。只有把学习和思索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应当边读边边思索,把学的东西装进我们自己的脑子。假如我们不思索,学到的就只是表面的东西,那就是空读。“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不懂的就要问。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

8、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恳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学问,。”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学问,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孔子生性正直,又主见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慧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阔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

9、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示,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损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急。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和善的人,富有怜悯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挚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过的学问按时复习,不也很欢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这讲的是一个

10、人的为人处事。在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是特别重要的,为人处事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虽说孔子是宏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等,不肯定他说的对于如今的社会都全部适用。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取适应自己的一部分,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汲取。要理论联系实际,有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论语读书笔记2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看法,是一种朴实的、暖和的生活看法。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这种改变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志向:既有一片志向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许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

11、实地的实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合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气。这种力气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合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备的整体,人的力气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这是一种力气,我们假如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气,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看法特别平和,而他的内心却非常庄重。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气,那是信念的力气。孔夫子是一个特殊讲究信念的人。其实,一个

12、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觉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知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缺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其次个看法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知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看法。当一个不幸驾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3、而一个人的自信念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英勇。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英勇,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情愿和你沟通,也可以和你沟通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q

14、uot;的心境。君子的力气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镇定自若的风度。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懊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简单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视许多细微环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宁静、坦然。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实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

15、知者不惑"。那么在今日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提倡"恒心"起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确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重不行侵扰,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全部人走到一起。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日成为一个成语,叫

16、"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无论你的志向是大是小,实现全部志向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恒久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在今日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志向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志向和行动的关系,就犹如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敬重宁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