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汇编7篇)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汇编7篇)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1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状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果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好玩的难题给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为几何?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全班震惊,老师也点头赞扬从今,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正值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接着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起先了自学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一些上了高校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打算“后事”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难受进行熬炼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
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起先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一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高校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接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接连发表1934年,在熊庆来的举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最终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习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2 诺伊曼 诺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诺伊曼诞生在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见的神童他8岁驾驭微积分,12岁读懂《函数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曾有这样一段好玩的故事:1913 年夏天,银行家马克斯先生登出一则启示,愿以10倍于一般老师的聘金,为11岁的长子诺伊曼聘请一位家庭老师尽管这迷人的启示,曾使很多人怦然心动,但终没有人敢去教育这样倾城皆知的神童……他在21岁获得物理-数学博士之后,起先了多学科的探讨,先是数学、力学、物理学,又转到经济学、气象学,而后转向原子弹工程,最终,又致力于电子计算机的探讨。
这一切,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科学全才他的主要成就是数学探讨他在高等数学的很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最卓越的工作 是开拓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对策论1944年出版了他的杰出著作《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战后,运用他的数学才能指导制造大型电子计算机,被人们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高斯(1777~1855)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夫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3岁能订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觉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觉了二项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出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19岁的高斯在进高校不久,就独创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探讨》,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探讨电磁学,并独创了电极为了进行试验,高斯还独创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探讨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高斯30岁时担当了德国闻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始终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他平生还喜爱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著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独创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诞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为了纪念他发觉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欧拉(1707~1783) 欧拉瑞士数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欧拉从小着迷数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他13岁便成为闻名的巴塞尔高校的学生,16岁获硕士学位,23岁就晋升为教授1727年,他应邀去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过度的劳累,致使他双目失明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欧拉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氢说,1771年圣彼德堡的一场大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他就靠着惊人的记忆,口授发表了论文400多篇、论著多部欧拉这们18世纪数学巨星,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确定了他作为变分法的奠基人、复变函数先驱者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位精彩的科普作家,他发表的科普读物,在长达90年内不断重印欧拉是古往今来最多产的数学家,据说他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够当时的圣彼得堡全部的印刷机同时忙上几年。
欧拉作为历史上对数学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顿、高斯),被誉为"数学界的莎士比亚"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年) ——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化,特殊宠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大一满盆洗 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假如把王冠浸入水中,依据水面上升的状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独创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觉了闻名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一独创,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斗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用心地探讨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宏大的科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阿基米德死后,人们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遗著全集》,以恒久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宏大业绩。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3 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1736—1813),18世纪的宏大科学家他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尤以数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拿破仑曾赞扬他是“一座高耸在数学界的金字塔”,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把数学分析的基础脱离几何与力学方面起了确定性的作用 拉格朗日诞生在意大利的都灵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爱好,偏偏宠爱上文学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非常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爱好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仰慕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起先有安排地自学数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当了该校的数学教学工作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起先探讨“极大和微小”的问题他采纳的是纯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探讨方法写信告知了欧拉,欧拉对此赐予了极高的评价从今,两位大师起先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1759年,在欧拉的举荐下,拉格朗日被提名为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
接着,他又当选为该院的外国院士在柏林科学院工作期间,拉格朗日对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变分法和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化的探讨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辉绚丽的科学旅程他那严谨的科学看法,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每一位科学家而他的学术成果也为高斯、阿贝尔等世界闻名数学家的成长供应了丰富的养分可以说,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中的许多重大发觉几乎都与他的探讨有关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4 德国闻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诞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订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老师心情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日替我算从1加2加3始终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原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异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说明他发觉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
高斯的发觉使老师觉得惭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仔细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激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探讨了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 秦九韶,南宋数学家,1247年完成著作《数书九章》,其中“中国剩余定理”、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数值求法)是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在中国数学史上,广泛流传着一个“韩信点兵”的故事: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水平也特别超群,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从1至3报数,然后登记最终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登记最终一个士兵所报之数;最终令士兵从1至7报数,又登记最终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队士兵的总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原委有多少名士兵?因为《孙子算经》早就对这类问题有过探讨,但只是初具雏形,还远远谈不上完整因此,后人把这一命题及其解法称为“孙子定理”主要是推崇《孙子算经》在这一类问题处理上的时间领先,其实想法的成熟,还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孙子问题”中的不足,秦九韶推广了“孙子问题”的解法,从而提出了“中国剩余定理”秦九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苦心钻研,于公元1247年写成《数书九章》这部中世纪的数学杰作,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建,其中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大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正是因为这样,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始终公正地称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为“中国剩余定理”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6 罗庚(1910——1982)诞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诞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爱凑喧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牵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仔细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爱的学生而且还经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探讨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觉这很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究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缄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一直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