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8030264 上传时间:2022-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天中节”“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节日勃发的活力。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阔,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

2、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

3、化的延续。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今天,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

4、这个特定的节日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中延续更新。端午节俗中对自然时气的避忌、历史先贤的崇敬,均体现出对于个体生命与群体精神的保护与养育,在端午这个盛大的夏季节日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与家国情怀。(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5月30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端午节历史久影响广,其节俗虽地区间各不相同,却是共性大于差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B. 端午节被称为“卫生节”,因此有门口挂艾、艾水洗浴、佩戴药草香包等避瘟保健的节俗。C. 在今天,对端午节俗文化

5、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对于我们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D. 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这完全得益于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总体呈“总分总”“的结构,结尾段强调了盛大的端午节日中蕴含着生命观念和家国情怀。B. 文中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证明了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且具有丰富内涵和生命的活力。C. 文中以“非典”时期一首民谣的流传为例,论述了以消灾避疫为主题的端午节俗的现实意义。D. 第段按时间顺序回顾了追悼屈原逐渐被纳入端午节俗的过程,突出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6、. 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并将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可使端午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延续更新。B. 现在过端午节我们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情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C. 出于文化延续的需求,人们在食粽与飞舟竞渡等端午节俗之外,又加人了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D. 从避忌自然时气、崇敬历史先贤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感受到对于个体生命和群体精神的保护养育。参考答案:1. C 2. B 3. C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

7、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其节俗虽地区间各不相同,却是共性大于差异”错,文中为“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B因果关系倒置。D“端午节的周期性讲述”只是其中一个条件。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列举端午的多个名称并不能证明“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

8、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文化延续”是结果不是动因。原文说: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而屈原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才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两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读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

9、程中获得的。关于误读,阅读学界存在着真误读和假误读之辨。中外一些学者认为,误读永远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是一种规律性现象。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曾连续发表四部著作,系统论述了“诗的误读”:“一首新诗总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及其伟大作品释读的结果。这是一种特殊的释读,它不在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释读实际发生与否,它实际上是指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我国清代纪昀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现代钱钟书说:“作家原作叙事抒情本无彼意,然读者却在阅读中出现创造性的误解,悟出确有引人入胜的彼意,并为更多的读者所认可。”三家所说的“特殊性释读”“合理性误读”“创造性

10、误读”显然是指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读的突破。由此,对“误读”引出“反误”和“正误”两种分法:“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本穿凿附会,随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误读:“正误”指读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实际,使文本意义增值,这是假误读。童庆炳认为“误读”有“正误”、“反误”之异(文学理论教程),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正误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而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认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阐释归入“误解”的范畴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误就是误,不必对误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确的误解”。将“合理性误读”和

11、“创造性误读”作为“假误读”的修辞来运用,未尝不可,但把“正误”作为阅读学的概念和常规就不够科学了。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 “增解”“异解”和“批解”是典型的“个性化理解”,不宜说成“正误”,而应说成“正解”“精解”或“圣解”。在文章和文学的个性化阅读中,必须严格区分错误解读和正确解读。真正的误读、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个性化阅读。本文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真误读,作为阅读病态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文章阅读疾病与文章本体疾病、文章写作疾病有所不同,它与文学阅读疾病也有差异。文章阅读疾病,发生在阅读的认知、理解、欣赏、评价、表达、迁移各个环节,也出现在

12、辨体、感言、人情、得意、运思及物等各个方面;若分类别,它既有阅读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疾病,又有阅读知识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不仅处于学习性阅读阶段的普通读者容易患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的专家读者也难免犯自由化误读的毛病。文章阅读病理研究是专门探讨读者在阅读全过程中阅读心理和行为的病症及其医治的一门阅读分支学科,目的是求得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的健康生存和科学发展。 (摘编自曹祥芹文章阅读学, 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正解与误读,是阅读阐释的不同形态。阅读阐释是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获得正解的,因此,对误读的认识也是

13、有必要的。B. 部分学者认为,误读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种规律化的现象,如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就持此观点。C. 美国耶鲁大学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论述“诗的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接受影响与打破影响,继承与创新的悖谬状态。D. 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2. 根据第二段阐述,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合理性误读”“创造性误读”属于读者释义对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对传统释义的突破。B. 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C. “反误”指读者对文本穿凿附会

14、、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童庆炳认为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反误只能是对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践踏,是不值得提倡的。D. 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喻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这是创意型解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作者所论的“误读”是与“正解”相反的真误读,不包含所谓“正误”的假误读,是对文本的误导的不合理的真正的错误解读。B. 个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越作者的“增解”异解“和“批解”,与所谓的曲解和歪批有着本质的不同。C. 真误读是文章阅读

15、的病态之一。文章阅读病理研究也应对“真误读”这一重要病症的医治进行探讨。D. 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参考答案:1. D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D. 清代纪昀认为误读并非无益,提倡误读,郢书燕说便是中国古代一个较为典型的误读案例。“提倡误读”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郢书燕说,固未为无益”并没有提倡误读,于文无据。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B. 无论是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教授,还是清代的纪昀,抑或现代的钱钟书,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他们都认识到读者释义无

16、论是真误读还是假误读都对阅读有益处。”错误,说法绝对,真误读是不能有益处的。【3题详解】试题分析:D. 文章阅读疾病和文学阅读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阅读疾病涉及的人数更多,出现的范围更广,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表述错误,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这样的结论。故选D。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守住绿水青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宇宙观的体现,它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