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山湾乡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6855936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承德市山湾乡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省承德市山湾乡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市山湾乡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山湾乡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承德市山湾乡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B、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C、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的质量也是18D、不同条件下,1mol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均相同参考答案:D略2. 处处留心皆知识,生活中的下列事实,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 食物腐败变质 B. 酒香不怕巷子深C. 铝表面形成致密的薄膜 D. 钠长期置于空气中,最后变成白色粉未参考答案:BA、食物腐败时发生缓慢氧化,发生氧化

2、还原反应,是化学变化,故A不选;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指乙醇易挥发,没有新物质产生,为物理变化,故B选;C、Al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新物质产生,故C不选;D、钠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进而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最终生成稳定的碳酸钠,有新物质产生,故D不选;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解题关键: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选项AD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反应中有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3. 下列关于试剂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A、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玻璃塞的无色玻璃瓶中B、常温下,可用铝制容器贮存浓硝酸或浓硫酸C、氢氟酸或

3、浓硝酸存放在带橡皮塞的棕色玻璃瓶中D、新制氯水或硝酸银溶液存放在配有磨口塞的无色玻璃瓶中参考答案:B略4. 下列实验中,pH试纸的使用 过滤 蒸发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均用到的仪器是()A. 蒸发皿 B. 玻璃棒 C. 试管 D. 分液漏斗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用到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等;pH试纸的使用常用到玻璃棒、玻璃片或表面皿;过滤用到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滤纸等;蒸发用到酒精灯、铁架台(三脚架)、蒸发皿、玻璃棒等,则均可用到的仪器是玻璃棒,故选B5. 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

4、关系正确的是()A质子数:c d B还原性:Y2 Z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 HZ D原子半径:X ZWB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WC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碱DXW2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均达到8电子结构参考答案:CD略9. 下列反应中,能说明硝酸既有酸性又有强氧化性的是( )A碳酸钠与稀硝酸反应 B碳与浓硝酸反应C铜与浓硝酸反应 D氢氧化钠与稀硝酸反应参考答案:C略10. 现有NaOH Al2(SO4)3 Ba(NO3)2 FeCl3 KCl五种溶液,不用任何试剂,被鉴别出来的顺序依次是A B C D参考答案:B11. 下列物质中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且能生成同一种气体的是A.A

5、L B.NaHCO3 C.Na2CO3 D.AL2O3参考答案:A12.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ACu BN2 CKNO3 D乙醇参考答案:C13. 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gmol1,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 AM g B. C. D.参考答案:C略14. 在下列反应中,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是()A.CaOH2O=Ca(OH)2 B.Cl2H2O=HClHClOC.CH2O(g)COH2 D.2Na2H2O=2NaOHH2参考答案:BA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B氯气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B正确;CH元素化合价降低,被

6、还原,水为氧化剂,故C错误;DH元素化合价降低,水为氧化剂,故D错误;故答案为B。点睛:明确从氧化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但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说明水中的H和O元素都不发生变化,以此解答该题。15. 常温常压下,0.5 g H2在足量O2中燃烧生成H2O(l),放出 71 .45 kJ的热量,则下列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H2(g) + O2(g) = H2O (l) H= 285.8 kJ/molBH2(g) + O2(g) = H2O (g) H= 285.8 kJ/molC2H2(g) + O2(

7、g) = 2H2O (l) H= 571.6kJ/molD2H2(g) + O2(g) = 2H2O (g) H= 571.6 kJ/mol参考答案:A略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为测定某铁碳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并探究铁与浓硫酸的反应设计了图示实验装置。(1)在装药品开始实验前要进行的操作是_(2)a 克铁碳合金中加入过量浓硫酸,未点燃酒精灯前,A 无明显现象,其原因是常温下_;_。(3)写出加热时 A 中碳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B 中的现象是:_;C 的作用是:_。(5)待 A 中不再逸出气体时,停止加热,拆下 E 并称重,E 增重 bg。则铁碳合金中铁

8、的质量分数为_(写含 a、b 的表达式)。(6)经测定,(5)中测得结果偏小,原因可能是_。参考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碳与浓硫酸不反应 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 (3)C + 2H2SO4(浓) CO2 + 2SO2 + 2H2O (4)品红溶液褪色,或“颜色变浅” 除尽反应产物中的SO2气体 (5)(11a3b)/11a (6)SO2未除尽,与E中碱石灰反应导致E增重偏大,故测定结果偏小【分析】由装置图可知,通过测定干燥管E的质量增重确定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铁碳合金中碳的质量,进而计算铁的质量,再计算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二氧化硫会影响二氧化碳的测定,进入干燥管E的

9、气体应除去二氧化硫、且干燥。【详解】(1)在装药品开始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2)常温下Fe在浓硫酸中钝化,碳不与浓硫酸反应,故A、B均无明显现象,故答案为:碳与浓硫酸不反应;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现象;(3)加热条件下,Fe、碳都与浓硫酸反应,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 + 2H2SO4(浓) CO2 + 2SO2 + 2H2O,故答案为:C + 2H2SO4(浓) CO2 + 2SO2 + 2H2O;(4)由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所以B装置中品红溶液褪色;由装置可知,实验是通过测定E装置碱石灰增重,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测定铁的含

10、量,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二除去,根据颜色变化确定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故C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硫并检验二氧化硫以除尽,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除尽反应产物中的SO2气体;(5)称取mg铁碳合金,加入过量浓硫酸,加热待A中不再逸出气体时,停止加热,拆下E装置并称重,E增重bg,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b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mg铁碳合金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2g/mol=g,则含铁的质量为(a-)g,铁的质量分数为100%=100%,故答案为:100%;(6)若没有完全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碱石灰反应导致E增重偏大,铁的质量分数减小,故答案为:

11、SO2未除尽,与E中碱石灰反应导致E增重偏大,故测定结果偏小。【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注意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是解答关键。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6分)在由Cu片、Zn片和200 m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当Cu片上放出2.24 L(标准状况下)H2时,H2SO4恰好用完。问:(1)此时在导线上有多少摩尔电子通过?(2)Zn片溶解的质量是多少?(3)原稀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参考答案:(1)0.2 mol(2)6.5 g(3)0.5 mol/L18

12、. 常温下,将150mL 22% NaNO3 溶液加100克蒸馏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参考答案:设原NaNO3溶液的质量为x,则22%x=(100+x)14%,解得x=175g 3分 所以,m(NaNO3) = 175g22% = 38.5g c(NaNO3) = n(NaNO3)/V(aq) = 3.02mol/L . 3分19. 计算题(写出简要的计算过程)12g的碳单质在一定量的O2中充分反应,当碳完全反应后,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为11.2L(在标准状况下测定),则原来O2的物质的量为多少?参考答案:解:由题意可知:n(C)=1mol 11.2L气体为O2,则CO2为1mol,原氧气为1.5mol.11.2L气体为CO,则CO2为0.5mol,CO也为0.5mol,原氧气为0.75m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