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46656327 上传时间:2022-0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 摘 要:近年来,由于油藏开发重心不断向二三类层转移,造成部分主力层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低。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增产,本文开展了A区块区沙二下亚段主力储层夹层的精细刻画描述。一是建立完善的A区块地层骨架,砂体划分精细到夹层所控制的单砂体;二是基于微电级曲线的夹层定量描述技术;三是明确主力砂体内夹层的展布模式;四是揭示了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五是基于夹层控制下的厚油层剩余油挖潜。关键词:沙二下亚段;隔夹层;剩余油;A区块1.研究方法及思路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采用井震结合的方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观点,开展小层等

2、时地层单元的对比和对比。通过岩电标定,建立基准面旋回的测井曲线识别标准。最后,通过单井基准面旋回划分、井间旋回对比(井震结合、分级控制、旋回对比)建立目的层等时地层格架,保证地层划分的等时性。2.研究内容为了满足目前开发需要,在主力储层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开展了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注采流线与剩余油的关系研究,提出层内调整剖面、平面井网调整的两种转流线挖潜手段。2.1 建立完善的A区块地层骨架,砂体划分精细到夹层所控制的单砂体通过选取全区砂层发育较全、砂层稳定、无断层或断层较少的井划分出小层,作为骨架剖面上的井。对骨架剖面上井的小层进行对比与闭合,以此逐井类推,在对比骨架剖面控制下,进行全区412

3、口井进行对比通层,最后达到全区闭合,并建立相应数据库。2.2 基于微电级曲线的夹层定量描述技术(1)夹层的岩性特征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各类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及亚相。通过取心井的岩性、电性组合关系,建立测井相图版,从而确定各微相的沉积相标志,指导非取芯井的沉积微相研究。泥质夹层:由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5-1.0m。自然电位曲线有明显回返,泥质含量可达30%以上,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重叠,无渗透性,隔层密闭性好。物性夹层:由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2-0.5m。自然电位曲线略有回返,泥质含量10%-15%,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不重叠,低渗透性

4、。钙质夹层:由钙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5-1.0m。自然电位曲线有明显回返,泥质含量高,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重叠并明显上跳,无渗透性。(2)夹层的电性特征基于测井曲线精细解释的薄夹层识别技术,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微梯度和微电位幅度差可以用来指导夹层的划分,并建立厚油层内夹层的划分标准。夹层标准为:微电极幅度差0.3 m,八侧向回返程度35%,微电位回返程度10%。由图版实现夹层厚度的定量识别。2.3 明确主力砂体内夹层的展布模式(1)厚油层内部层次界面由于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导致主力厚油层内部层次界面复杂。直线型分为直线平铺型、直线交错型2种。曲线型分为波形(底形)、波状交错型2种

5、。斜列型废弃河道成因。总体趋势:垂直河道方向呈树枝型,沿水流方向呈海拔高度相近的凹向废弃河道的弧线型;平面上垂直水流方向上遮挡能力最强,平行水流方向上连通效果最好,垂向上界面交叉处遮挡能力最强,向下逐渐减弱。(2)夹层的平面展布特征由于不同相带具有不同的沉积背景,尤其是具有不同的水动力条件,本次研究中对夹层展布特征分相带、分方向开展研究,绘制夹层延展长度与厚度关系图版(见图1)。首次开展夹层平面展布研究,通过拟合不同相带、不同方向夹层厚度延展比,预测夹层在井间及井网未控制区域的展布。通过统计井网密集区邻井夹层厚度差及井距,拟合出了夹层厚度与延伸长度关系。图1夹层延展长度与厚度关系图统计上述18

6、个小层夹层的发育情况(夹层发育规模、夹层厚度及延伸长度),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看出:夹层延伸长度随夹层面积的增大而增加,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十分明显。(3)夹层的纵向展布特征在纵向上,夹层发育并不均衡。同一小层内,夹层厚度及夹层数量并不稳定(如图)。两个井距的距离,夹层数目及夹层厚度改变巨大,夹层的随机性分布导致夹层井间对比困难,剩余油分布零散。整体上看,夹层延伸距离较短,大多不超过3个井距。夹层主要在厚油层内部发育较好,但夹层厚度及夹层数量不稳定;夹层在S2X2顶、S2X3顶、S2X4顶和底较发育。2.4 揭示了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建立夹层控制下的厚油层地质模型基础上,开展数值模

7、拟,明确了纵向、平面上受夹层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纵向上顶部夹层对剩余油的捕集能力最强,是高含水后期挖潜的主要方向;中部夹层对剩余油的捕集能力最差,剩余油富集程度最差;底部夹层介于二者之间,也是高含水后期挖潜的重要方向。平面上构造高点及边角部位剩余油饱和较高。2.5 制定了基于夹层控制下的厚油层剩余油挖潜对策在夹层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井优化射孔+水井注采调整,建立3种厚油层挖潜对策,通过纵向上剖面调整,实现主力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对于夹层发育不稳定厚油层主要是采用油井优化射孔,水井变强度注水及调驱实施挖潜,对于夹层发育稳定厚油层,主要是通过细分韵律层组网进行挖潜。3 结论与认识(1)利用微梯度

8、和微电位幅度差可以用来指导夹层的划分。因此,我们建立厚油层内夹层划分图版,对夹层展开定量描述,指导剩余油的精细研究;(2)首次开展夹层平面展布研究,通过拟合不同相带、不同方向夹层厚度延展比,预测夹层在井间及井网未控制区域的展布。(3)在夹层展布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夹层制定不同挖潜对策,能够有效的提高主力层动用程度。参考文献1吴键,曹代勇,邓爱居,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基础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02)2杨磊,刘池洋,张小莉,等利用测井曲线自动划分层序地层的方法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1):111-1143胡明毅,马艳荣,刘仙晴,等.大型坳陷型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以松辽盆地茂兴-敖南地区泉四段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03):13-17+1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