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费尔教育整理版)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上传人:151****513 文档编号:245967478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费尔教育整理版)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费尔教育整理版)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费尔教育整理版)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费尔教育整理版)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费尔教育整理版)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精品范文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费尔教育整理版)_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原帖:研讨目录:1、文体之争写景散文?说明文?科学小品文?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小品文有哪些?2、科学小品文中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3、科学小品文如何上出“语文味”?4、雾凇一文,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5、雾凇一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感知?6、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本课生动优美与科学准确相结合的语言特色?7、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从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上整体把握本课的教学?8、课后练习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

2、何有机结合?9、本课还有哪些内容具有教学价值,可以教?研讨主题一:文体之争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还是一篇说明文,或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转张忠诚老师的解读:我读雾凇曾经听过几个老师教学雾凇这一课。他们的教学程序大致相同: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从第一、三自然段通过读感受雾凇的美,然后再简单说说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美读课文的一、三自然段。对于第二自然段的用时,没有超过课堂用时的五分之一。在教学此课前,我也想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读着此课,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上年暑假到黄山的旅游。去黄山的路上,导游滔滔不绝的向我们介绍黄山的美景,以及每一处景物形成的原因。下了车之后,他只是说了说集合的

3、地点,就让我们自己去领略黄的风光了。由于车上他对黄山美景的介绍,我们再来观赏黄山,就可以更深层次的领略各处景物的韵致,不至于走马观花,一看了之。现在想来,这位导游真是聪明。他先在车上为我们建立了观赏黄山的前经验,然后再让我们领略山中美景,自然可以使我们看的有序、有道、有味,起到不需此行的目的。雾凇的第一、二自然段,多像导游在游览前对雾凇景观的介绍。作者首先在为读者建立阅读雾凇的图像,紧接着通过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激活学生相似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感受雾凇美的兴趣。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真实场景的再现,让学生更深一层领略雾凇的美,体验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这样的叙述,浑然天成,非常符合人

4、的阅读规律、阅读习惯,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过程。写到这里,一个冷笑话突然跳出我的脑际:一只番薯走着走着,然后,它就跌倒了。讲完之后,又会有几个人笑哪?原因很简单,这个笑话缺乏基本的铺垫,听者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也就是头脑中缺乏听这个笑话的前经验,听者无法同化耳中的笑话,更激不起笑意。从这个角度看,这篇课文是一篇出色的导游词,是一篇具有说明性质的文章。这一课和后面的课文春联,有着诸多相似,都是通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的学生了解说明一种事物的方法,甚至学会如何去说明一种事物。一味的美读此课,有着诸多不妥之处。课文又是如何去说明雾凇,介绍雾凇的?这还需要从具体的词句入手,去寻找,去发现。作者第一自然段,奇观

5、一词引领全篇。它是全篇的关键词,整篇课文都是围绕它进行叙述。为什么说是奇观?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它奇特而少见。如何奇特?一是因为它出现在三九严寒,全国少有,这是在点明雾凇出现的季节、位置;二是通过雾凇形态的描绘,力图表现雾凇美丽动人的一面,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是让学生对雾凇有个大概的了解,在头脑中树立雾凇奇特而少见的形象。它是说明一种事物常见的方法。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饱和什么意思?过于饱和又是什么意思?作者的用字值得玩味。“饱和”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

6、度。“过于饱和”,在这里指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为什么水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地理位置,当时的季节,丰满水库的水排除时达到4摄氏度;接着作者用了弥漫、笼罩、淹没三个词,具体说明什么过于饱和的原因。弥漫、笼罩、淹没三词,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什么是遇冷凝结?简单的讲,就是雾气在树上结冰了。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表示顺序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气结冰时的缓慢过程。而且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这看似只是在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实在是为下文再写雾凇的美好景象

7、服务,可以使勾起读者盼望再见雾凇的愿望,为下文的叙述埋下伏笔。这样的叙述,不能不令人称道。如果学生再来复述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抓了上面两点就变得简单了。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最后一节的叙述,承接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而来。因为有了对雾凇的深入了解,所以面对雾凇就变成了观赏,而不是走马观花,不知其所以然。面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赞叹,才能够吟出最后两句诗。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琢,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首尾衔接,奇观一词再现学生的脑海,使课文成为一个整体。教学这一课,在把握文体的基础上,尊重作者的叙述顺序,搞清课文的结构。课文如何通过具体的词

8、句说明雾凇的,应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不能以过分美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转“西塘小学论坛”雨笑嫣然的帖子:雾凇,是国标本四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日前刚教完。感觉这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前天上“凤凰语文网”,读到一位网友说雾凇是一篇说明文,于是提出了不同意见。具体如下:对方观点:这是一篇说明文。我的观点:雾凇怎么可能是一篇说明文?对方观点: 是的,本文跟写景的文章很相似,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写景的文章,教参上也是这么说的.但我以为,本课重点落在第二自然段,这一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是非常明显的说明方式.先以科学、准确的语言解释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详细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以为这是一篇说明文。欢迎争议!当然我不否认这课写景特点也非常明显,也可称作写景类的说明文。我的观点:首先同意你对文章重点的划分,本文重点内容当然在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水汽要绝对饱和、水汽要遇冷骤降的低温、水汽要凝结)和形成的过程(不断地涌、不断地镀不断地慢慢轻轻一层又一层地镀)。但是,窃以为,咱们教学的重点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