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45504154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何以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周彬 虽然每所学校都提倡要建高效课堂,但大家都清楚,真正的高效课堂永远只是一个吃不到的饼;真正真得到的饼,那么是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一点。当我们把关注的重点,从如何画一个理想的但却是永远吃不到的饼,转向如何做一个让自己吃得更可口的饼时,对待课堂的态度才会变得更加务实起来。如果要描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假设干条原那么出来,但这些原那么之间很可能会冲突不断;但如果把重点放到如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这时候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更具普适性。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我们来审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的原那么与方法。 一、承受教师才

2、可能承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也是可以学习知识的,但这样的学习状态比拟缓慢,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来加速这个过程。但是,当有了教师之后,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清澈透明的,那学生自然可以透过教师来学习知识;当有了教师之后,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捉摸不透的,这时候教师很可能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对教师来说,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承受自己传授的知识,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和教师的目标是同一的;但对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也想掌握知识,但当教师成为知识的化身或者代言人的时候,他们首先看到的是并不是知识,而是作为知识化身或者代言人的教师。虽然学生对知识是没有选择性的,承受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但当教师成为知识

3、化身或者代言人时,学生对教师就有了选择性。当学生承受这位教师时,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承受了这位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学生无法认清这位教师,或者认清了这位教师却无法承受这位教师时,他也就很难承受这位教师传授的知识了。 因此,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首先需要老师做的事,并不是考虑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让学生能够认清自己,也就是如何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学生,并进而赢得学生的喜欢与承受,从而为后期知识的传授奠定坚实的根底。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我们是否掌握了需要传授的知识,也不是我们是不是掌握了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而是老师是否愿意把最真实的自我、把最完整的自我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这个选择,

4、并不是一个技巧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多么富有智慧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勇气。要把真实的、完整的自我呈现在别人面前,这是一件多么勇敢的事呀;而且,需要老师呈现自我的对象,居然是那些自己看起来并不成熟的学生,这更是加大了老师做这件事情的难度。可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来讲,让学生了解老师,可能比让老师了解学生更加重要。因为让老师了解学生,只会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这是一个工具功能;但让学生了解老师,却决定着学生是否承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把真实性用在传授的知识上,也就是知识讲解中的准确性。可是,对学生学习来讲,他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知识的准确性,而是老师的真实性。老师总是

5、觉得在知识上讲得越真实、越透彻越好;但在生活上并不认为有真实而又透彻地呈现给学生的必要;殊不知,尽管老师可以很容易地把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区分开来,但学生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学生总是通过对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判断他传授知识的真实程度和可承受程度。在教学生活中,老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老师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老师也有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老师对学生也有喜欢和不喜欢,学生并不需要老师讲那些“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之类的花,他们喜欢那些真诚地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好表达出来的老师。那怕老师是在批评自己,但只要觉得这位老师批评的态度是真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老师的真心;那怕老师是在表扬自己,但

6、如果觉得这位老师表扬的态度是虚假的,学生只能更反感和更远离这位老师。 很喜欢参加同课异构的活动,每一位上课的教师,在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前,用着风格各异的方式,来传授教学内容,来表现自己。当听课的人都被他们的教学形式和教学风格所感染时,我却在偷偷的琢磨另外一个问题:虽然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每位教师在相同教学内容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却是不一样的;虽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异,表现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风格,但导致课与课之间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却是每位教师在相同教学内容上形成的有差异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并没有加工教学内容,于是他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用学生的语言把教学内容重述一遍,看到了教师在重

7、述中的精彩,但却看不出来这样的精彩有什么目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上课有意义,但在面对用两种语言(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呈现的教学内容时,反而不知道如何去更好地掌握了。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既让上课的教师觉得教学内容太多,所以课堂负载太重,上起课来也觉得放不开;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觉得自己应该认真听课,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认真听课。 那些高明的老师,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如何设计课堂,而是为课堂教学腾出空间来。看着那么多的教学内容,他首先想到的是就教学内容进展加工,把教学内容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挑出来,把课堂教学需要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挑出来。于是,这样教师就把自己从详细的教学内容中解放出来

8、了,他就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展示和解读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他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需要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的一堂课,既不缺乏教师的精彩讲解,也不缺乏教师对重点知识与重点任务的强调;当学生听完这样一堂课,既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现场情趣,又能够捕捉到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完成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真正高明的老师,并不是如何一字不漏地把每个知识点都当重点教给学生;而是在众多知识点中能够明确教学重点,在众多教学任务中能够明晰任务重点的人。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三种途径,一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了解,二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三是基于自己学生生涯来推演今天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途径不一

9、样,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学生生涯来推演今天学生的生活,这种方式是最简单的,也是误差和误解最大的;但由于这种了解学生的方式深嵌在自己的学生经历之中,这种了解学生的方式最简单易行,所以最容易被教师们采纳。通过学生的学习生活来了解学生,这也是比拟容易的采纳的途径,因为这并不需要教师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走近学生,这本来就是教师教学工作所需要做的事情。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不是他的真实生活,学生的学习生活深深的扎根于他的日常生活,但并不是日常生活的简单反映,因为学生在学校中,在学习过程中过滤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当然,那些对学习生活份外投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致性更大;那些

10、对学生生活不怎么投入的学生,就更要担忧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离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终究有多远了。 当老师们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学生生涯来推演学生生活时,会觉得自己对学生的生活是熟知的,既观察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用自己的学生生涯来解释学生的学习生活。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根底上的,学生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学生终究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学生是如何掌握知识的。而且,如果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往往就是自己学生生涯时的表现)保持一致,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如果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预设不一致,那这样的学生就是有问题的学生,要么是懒惰的,要么是无能的。可是,在

11、脱离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真实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对学生的熟知离对学生的真知终究有多远呢?我们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难道就是学生的真实态度,我们喜欢听的课难道也是学生喜欢的,我们掌握知识的方式难道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吗? 要真知学生,还需要我们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最真实的,也是学生自己都无法过滤的。只有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上,这样的课堂才最真实,也是最高效的。但是,要让教师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克服两大困难,一是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接触学生,而且这些时间往往是教师的非工作时间,你要了解他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得占用教师自己日常生活的时间,这对于已经忙碌得不得

12、了的教师来讲,实在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另一是教师要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意味着教师自己也要让学生走近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师只能用“将心比心”的方式,才能够换来学生日常生活对自己的开放。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工作的方式,比方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甚至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有的工作方式都会被学生排斥在外,而且越是用工作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要么回绝这种方式,要么用改变过的或者过滤过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与其说如果说今天的课堂低效,是由于教师不会上课所致,还不如说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生活的理解有偏差所致。 要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只是

13、把教学内容进展形式上的解读和重组,可以让学生暂时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但不管老师用多少种方式来重新解读和重组教学内容,学生都只能把教学内容理解到教材的层次,很难把教学内容理解到更深的层次,很难把教学内容应用到更自如的程度。当老师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不管都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朗读这首诗,也不管老师把这首诗的内容讲解得多么的到位,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都跳不出这首诗的内容;但如果老师能够把徐志摩写这首诗的个人背景和时代背景讲清楚,还会把与徐志摩同时代的诗人和他们的诗作都拿出来比拟比拟,这种方式不但会加深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还会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同时代的诗人和诗作的特征。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比让学生

14、背诵再别康桥,然后逐字逐句地订正更高效哈。 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限定在一节一节的课堂之中,很自然这样的课堂就只能对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进展形式上的讲解与重组,然后通过对学生练习给予对与错的评点,来到达讲授知识和传授知识的目的。可是,要真正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是要把当前学习的教学内容复原到产生他的过程之中去,通过对这个知识点前因后果的探索和追问,来让这些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也由此和此前的知识点和此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所以,高效课堂并不是对单一知识点的高效掌握和高效学习,而是能够系统性和全面性地掌握某个单元知识或者某个知识群。举个例子,当我

15、们教学生匀速运动时,并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掌握这个知识点;当我们在教学生加速运动时,也不一定学生就非得掌握这个知识点,因为在后面的知识中还会出现匀加速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三个知识点分开来学习,自然是事倍功半的结果;当我们把这三个知识点放在一起来学习时,自然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把三个知识点分开来学习,那怕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高效的,但就整个知识群的掌握来说,就显得过于低效了;把三个知识点作为一个集群来学习,虽然学生可能对匀速运动学不好,也可能对加速运动学不好,这都不重要,因为在匀加速运动中,我们还有时机重新讲解和使用这两个运动,还有触类旁通的可能性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并不是高效的,但却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整个集群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还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差异搞清楚了。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这远不只是一个需要理想的事业,而是一个更需要理性的事业;我们并不缺为高效课堂画饼的人,而是太缺少对课堂教学实践进展高效优化的人。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并不只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要求,更是对老师如何定义课堂教学,如何清晰课堂教学目标,如何系统规划课堂教学过程,等更宽泛的课堂教学思考和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