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洪马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5157213 上传时间:2022-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景德镇市洪马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洪马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景德镇市洪马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景德镇市洪马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景德镇市洪马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

2、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

3、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

4、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

5、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

6、”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参考答案:1 B 解析: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2 C 解析: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3 B 解析: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

7、,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2. 实用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学问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

8、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也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对这些东西的研究都非常精深而成了这些领域的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

9、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

10、,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年,妻

11、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注:则例: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

12、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王世襄有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

13、析。(6分) (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25分) 答案:答D项3分;答A项2分;答B项,1分解析:B项“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错,是说明“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于乐趣”;C项“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错;E项应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为

14、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不矛盾。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疲,很有收获。(观点明确2分,分析4分)示例一:学问与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带着兴趣去做学问,那么在做学问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获得探究、发现、创新的乐趣;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乐趣能产生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使做学问不

15、再是枯燥的事情,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第l点2分,后2点各3分,共8分)示例二:藏与散。对一切藏品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散是对藏品进行的更合理的再分配,藏品散于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懂得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散得洒脱。(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6分)略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母亲来信了。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