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教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4864708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常德市教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常德市教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常德市教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常德市教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常德市教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

2、,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

3、;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

4、易时移,生故国之思。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

5、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B. 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C. “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D.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6、的一项是()A. 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B. 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C. 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D.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B.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7、”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C. 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D. “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参考答案:1. D 2. C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D项,“情感正是因水而生”错误。除水之外还包括“天”“地”“黄叶”。【2题详解】试题分析:C项,“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无中生有。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

8、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无中生有。3题详解】试题分析:选项曲解文意,B项,“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该是表现出“情感的一发不可收”。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读晋代郭象的注,我们就会发现郭象借着注释的形式从庄子中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唯其如此,郭象才取得了哲学家的资格。郭象常用“性”这一概念来讲祸福与命运的变化,这就将祸福与命运的根据,从外在力量转移到了个体之“性”的完满与否上。在逍遥游中,大鹏是逍遥的象征,小鸟则是反面代表。它认为自己“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

9、翔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极致,何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原文歌颂大鹏、嘲笑小鸟的立场是鲜明的。但是郭象泯灭了大鹏与小鸟之间的区别,他说:“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就是说,万物无论大小高低,只要自足其性,就可以同样逍遥,同样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的关键在于“足于其性”,而“足”的标准则完全取决于自我内心的评定。郭象还认为,逍遥与否还取决于是否有圣人来治理天下。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固然是一种逍遥,但这仅仅指向普通生命个体。而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则是更应期待的圣人的逍遥。今人对郭象的解释则有很多批评

10、。王叔珉说:“郭象之注庄子,乃郭象之庄子,非庄子之庄子也。”这是批评郭象注以自我表现为主,而不能贴近庄子原意。王中江认为,在价值认同上,郭象与庄子相反。他指出:“郭象在注中,把庄子重估一切价值的方向,完全逆转为认同一切价值的方向。如果说庄子的逻辑是一切现实都是非合理的的话,那么,郭象的逻辑则是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这是极为惊人的反差。”不过,郭象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独占鳌头,大概恰恰在于其借庄子原文抒发己意的做法。他独特的理论,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开怀,或令人疑惑。都昭示了其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与魅力。(取材于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材料二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见解,认为庄子思想中最高的人生理想是“逍

11、遥”,也就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此一见解,大有商榷的余地。现代学术界不大重视作为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的“游世”思想,却重视“逍遥”,因为后者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个令人产生敬意的话题。可实际上,“逍遥”与游世思想是不能分开的。认真追问“逍遥”是什么,就不能离开游世思想这个基础。游世思想的关键,是一方面继承了隐者的传统,要寻求乱世中个人的出路;另一方面又激烈地认为世界是绝对黑暗的,个人不可能找到出路,由此否定隐者传统的温和乐观主义,把个人戏谑地扔进黑暗之中,认为以彻底的游戏姿态与黑暗周旋,才是个人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认真来说,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是一种人生出路,而是没有出路之后对“自我”

12、的精神放逐。“逍遥”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获得的一种愉快感。逍遥游神采飞扬的文学性描述就表达了这种愉快感。这种愉快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郭象的注抓住前者,把无可无不可的平静,夸张为任何状态下都能安足的庸俗快乐主义;现代的庄子研究者比较注重后者,努力把与世隔绝的孤傲,解释成品味高尚的自由精神。但实际上这两种愉快都只是与自我放逐、冷漠、敌意混乱不可分的片段情绪,他们是不稳定的生命理想。也就是说,逍遥游与游世思想是一体的,不是一种人生出路,更不是一种可以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取材于颜世安庄子评传)18.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郭象所谓“性”这一范

13、畴的一项是A. 外在力量B. 翱翔蓬蒿之间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 自我内心19.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象借庄子发展了一个哲学体系,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B. 郭象认为,大鹏并不比小鸟更高贵,小鸟也不必羡慕大鹏。C. 今人对于郭象的批评,在于认为他对庄子的解析与原意不符。D. 借助经典来抒发己意的做法虽可独占鳌头,却是不足取的。20. 根据材料二,对“游世”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B. 难以令人产生敬意,却是理解逍遥游的基础。C. 是对隐者的传统中“温和乐观主义”的继承。D. 不是一种人生出路和可认真追求的生活目

14、标。21. 根据以上二则材料,分条概括对“逍遥”的理解。参考答案:18. A 19. D 20. C 21. 个体的逍遥:满足个体的本性(照抄“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亦可);圣人的逍遥: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追寻不到人生出路后,基于“自我”的精神放逐而获得的一种愉快感。(照抄“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的,亦可)【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及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理解词语含义离不开上下文,一定要回归文本去筛选与选项相符的内容。本题问根据材料一,下列

15、不属于郭象所谓“性”这一范畴的一项是。首先理解什么是郭象的“性”。结合原文“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就是说,万物无论大小高低,只要自足其性,就可以同样逍遥,同样可以达到自由之境”,由此可见,郭象所说的“性”是万事万物的“本性”。A项,“外在力量”不属于“本性”的范畴。B项,“翱翔蓬蒿之间”符合小鸟的“本性”。C项,“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符合大鹏的“本性”;D项,“自我内心”当然也属于自己的“本性”。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选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本题D项“借助经典来抒发己意的做法虽可独占鳌头,却是不足取的”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不过,郭象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独占鳌头,大概恰恰在于其借庄子原文抒发己意的做法。他独特的理论,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开怀,或令人疑惑。都昭示了其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与魅力”,可见作者是认可郭象借助经典来抒发己意的做法的。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