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留学德国申请条件解析 中小学应该怎样申请?申请条件是什么?申请流程及时间又是什么?还不清楚的朋友不妨来看看 1.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以“合作式文化联邦制”为特征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一方面学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为主,另一方面联邦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 德国各州的初等教育直属市教育局或教育局领导,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每所学校都设有校务会议,由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组成校务会议参与学校管理,与校长合作在关于学校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其他一些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对学校有关决议作出裁决校长必须从教师中任命,在任职期间也必须任课,但课时可减少一半 德国认为,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是有教育意义的因此,他们制订了“儿童家务劳动法”法律规定:6 岁以前的孩子可以尽情地玩耍满6周岁到10 岁,要帮助家里洗涤盘碗碟和负担到商店购置小物品的跑腿任务10岁到14岁,要负责院内的草坪和洗刷全家的鞋子、地板打蜡的工作14岁到16岁,要参加宅院旁园地的劳动对不愿意劳动和不完成父母交给的法定家务劳动的孩子,要按违犯法规论处而家长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也是违法的。
2.根底学校 经过改革,合并后的德国形成了各州根本相同的学制法定的普通义务教育9年小学教育是在根底学校里进展的因此,小学又叫根底学校根底学校的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6~10岁),少数州为6年凡年满6岁的儿童都必须进入根底学校,承受初等义务教育 入学成熟检查 儿童在当年6月30日满6周岁时,8月1日就可开始入学,承受义务教育入学时必须由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学校医生进展安康检查,不需要考试检查内容包括两方面: (1)检查儿童在身体成长方面是否适合上学包括观察儿童在体格中发育到能够忍受每天 3~5节课而无损身体安康,确定他们是否符合合格的标准 (2)检查儿童的智力与心理开展程度,是否到达入学成熟标准包括检查儿童是否具有较长时间对教材或对 谈话题目集中思想的能力;是否具有合格的语言能力 ;是否愿意 同他的同学与教师进展交往 学校幼儿园 那些已达入学年龄,经医生检查达不到入学要求的儿童有必要进入学校幼儿园 它是为入根底学校做准备的 儿童入园要由家长陪同,同时与教师合作,共同观察儿童的智力开展情况学校幼儿园根据入园儿童的特殊情况提供一定的学习和活动儿童可以在游戏室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启发儿童智力的开展,使儿童接触集体,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教师要根据各个儿童的不同特点,使他们较快地适应环境,并与家长经常交换意见,了解儿童的表现和进步使儿童早日到达根底学校入学要求 入学是儿童新生活的开始,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开学第一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参加开学典礼根据德国的传统习惯,儿童参加开学典礼不但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而且要把家长准备的糖果点心放在一个纸袋里,抱在怀里参加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和教会的牧师或神甫都要讲话,祝贺儿童开始新的生活,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也要讲话,并且和儿童一起唱起大家熟悉而喜爱的歌曲这种热烈而活泼的形式给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易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根底学校的任务 从幼儿园到根底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儿童适应这个变化,从游戏的方式过渡到学习的方式,就是根底学校所要完成的任务详细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每个儿童,不管其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如何 ,都应该进展广泛的根底教育,促进其身体和知识的开展; (2)根据儿童个人不同的条件和能力,向其传授根本知识和技能; (3)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为其继续学习打好根底; (4)始终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根底教育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教育单元,三、四年级为第二教育单元两个单元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感性知识和初步了解事物的能力,逐步学会读写算等最根本的知识,养成能够坐下来读书的习惯,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的能力逐步把孩子们引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海洋 课程设置 正式列入根底学校的课程有:和常识、数学、宗教、自然常识、音乐、体育、艺术和劳作等在1~2年级,一些学科进展合科教学,而且教师越来越喜欢在一堂课上分别教2门学科,如教25 分钟数学,教20分钟音乐此外,还有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进度而设置的课各门课程每周的课时因年级而异,一般在19~25节之间 各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1)德语课1~2年级主要学习读说和朗诵书写贯穿于 1~4年级要求1 年级完毕时,学生就可以学会写所有的字母2 年级完毕时,学生要能通读一篇新课文 ,并理解大意 德语课教学要求主要是:对儿童进展说话的教育,其中包括听、理解和相互交谈;正确书写和运用词汇;通过词汇、句子和语法练习,训练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造句和阅读能力;通过表达、讲解和作文,训练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常识课德国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名称不一 ,一般叫“常识课”。
在1~2年级与德语课合并,3~4年级才单独上课巴伐利亚州小学常识课每周4节 ,其中2节为史地 ,自然常识,2节为手工劳作手工劳作1~4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德国十分强调和重视根底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的重要准备和根底,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精心设计,并贯穿在根底教育的全过程德国把劳动技术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严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展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除了教育学生了解劳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和掌握某项生产劳动技能外,还十分注意教育学生了解现代生产活动的过程 ,从原材料加工 、生产过程的工序到市场销售,并使他们了解劳动与环境生态保护、劳动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劳技课并不追求学生学到多少技术操作,不要求学习木加工的一定会做个木房;而是要求学生侧重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和工序 常识课的目的是使儿童认识周围世界 ,了解人类共同 生活的形式,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社会、交通平安和家庭伦理等各方面的常识教育一般通过游戏或实际观察和指导儿童用一些科学方法来视察事物,提出问题,并答复以下问题。
如对一年级学生讲冰雪的融化教师把雪和冰块放在玻璃瓶内过一会儿雪和冰都融化了教师让学生用手去试一下已融化和未融化的感觉学生不但通过自己的感觉了解自然界的现象,而且用测量和比拟的方法得出结论 德国劳动技术教育的专用教室,不仅设备齐全,而且设计讲究如设有烹饪专用教室,整套的烹饪设备、器具应有尽有,而且专用教室设计了U型、Y型、块型、条型四种不同型状的厨房格局这四种格局的厨房是德国厨房(包括家庭厨房)根本的四种形式这种设计使学生今天的学习与将来的真实环境 联系起来据介绍,全德有五种劳动技术专用教室,即金加工、木加工、烹饪、办公室管理、缝纫和编织这说明德国比拟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专用教室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外,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实践环节——个人到企业实习学生分头到工厂,和工人一样上下班,干一些简单的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工厂、职业老师一周去看两次学生,巡回了解情况实习完毕,学生作汇报,老师作总结学生实习的工 厂,由学生自己联系,这也是一种锻炼据介绍,学生实习对工厂是个负担,但是工厂为了物色未来的学徒,又愿意承受学生实习 ,让其了解本厂 ,希望这个学生将来成为本厂的一名学徒。
(3)数学课一年级学生要学会从1 数到100,1~20的加减法4年级要认识l百万的数字;学会心算和笔算的四那么运算方法 并会解相应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会最根本的运算能力;学会计算数量大小的根本知识;学会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数学能力的开展打好根底 (4)音乐、艺术课两科经常合上 音乐课主要是唱歌,边唱边舞;学习乐器以演奏乐器为主音乐课的目的是训练儿童的音乐和节奏感,培养爱好,交流感情,丰富课外生话德国的音乐教育有悠久的传统,学校的文娱活动十分活泼,多数学生都会一种乐器并参加合唱 (5)宗教课德国的学校起源于宗教,学校至今仍保存着宗教课宗教课有天主教的和基督教的,一个学校只有一种,儿童选择哪一种宗教课,由家长的信仰决定宗教课的内容由教会决定,教师由牧师和神甫担任宗教课一般都伴随着音乐和歌唱歌曲主要是唱诗 (6)艺术和编织课这是德国的传统课程 课程内容有图画、剪纸、拼凑玩具和手工劳作等这些活动带给儿童快乐,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使他们学会美化环境,保护环境,学会自己制作小礼物和美丽的包装,使儿童懂得目的性和完美性是一致的 (7)体育课主要内容有田径、体操、舞蹈、游戏,球类活动有手球、和足球,另外还有旱冰、滑雪等活动。
学校的体育设施齐全,有室外运动场、球场有条件的学校还有室内体育馆、池地方上每个区都有游泳池,学生可以去上游泳课体育课对体弱儿童另有课程安排,使他们尽量多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课在根底学校的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一贯重视对儿童身体的锻炼通过体育课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身心安康,培养多种体育爱好,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业余体育运动 (8)课(促进课)这是德国学校设置的特殊课程,目的在于使学习快慢、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成绩特优的学生布置一些高难度的练习,并允许他们跳级;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并不把他们从正常班级中分出去 ,而是为他们开设每周 2——3课时的促进课,使程度好的学生不感到无聊 ,使学习慢的学生不失去信心促进课的教学主要表达在趣味性更强,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方面 (9)环境课 德国的环境保护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这也得益于他们的环境教育的深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德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之前只有少数人关心环境,且“环境”被认为等同于“自然”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小学课程中虽有了环保内容,但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上在地理课程中也只涉及环境的两个方面:其一,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活动,如气侯、地面起伏和自然灾害。
其二,人有能力征服自然,建立自己的环境从中可见这种二元对立的环境观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看得泾渭清楚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局部,人类破坏环境也就是危害人类自身在德国学校中,首先意识到这一思想变化所蕴含的重要意义的是地理学科,并在德国学校地理协会的积极支持下,地理成了学校环境教育的中心学科1980年,当时联邦德国的“各州教育与文化部长联席会议”的一项声明对环境教育有以下阐述:“对于个人和全人类来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现在的重大事情,它也是学校的一项任务,提高学生环境意识,使他们具有对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养成在校内外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这次会议做出了“环境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学方案中的一个必修内容”的决定 德国有16个州,每个州的课程内容各不相同各州在教育上是独立的,制定各自的教学大纲,规定使用各自不同的教科书,但环境教育的内容在各州有关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都有涉及,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地理、生物、自然、社会、化学以及经济、法律等课程,覆盖5至13 年级此外,在德语、常识、郊游活动、乡土教育等各种课程及活动中也开展环境教育 在巴伐利亚州文化部的方针中 ,关于环境教育的方法有如下规定: ①环境教育是价值教育。
环保教育的主要任务除传授生态学根底知识外,还要树立如下价值观”: ——关于环保的意识; ——致力于负责任地处理同自然的关系; ——促进伦理态度的形成,即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关系到人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