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东省汕头市新发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3586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广东省汕头市新发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年广东省汕头市新发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年广东省汕头市新发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广东省汕头市新发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广东省汕头市新发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广东省汕头市新发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

2、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

3、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

4、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

5、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

6、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C.中庸之

7、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参考答案:1.C(“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而不是“中庸”)2.D(这是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3.B(A.句末应该加上“之一”;C.“根本原因”属于无中生有;D.因果关系颠倒)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

8、的东西:真情实感。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

9、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

10、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

11、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摘编自姜振昌: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B. 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C. 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D. 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

12、章开头两段通过对比,强调了鲁迅运用的限制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叙述方式嬗变中的作用。B. 文章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C. 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D. 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B.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C. 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

13、“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D. 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1. D 2. D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审读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比对。D项,“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错误,文章第四段说的是“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

14、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知,应是叙述口吻越轻松,矛盾冲突越激烈,才能带来更大张力,且选项也扩大了范围,原文仅以孔乙己为例,并非所有小说如此。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D项,“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错误,选项的说法夸大了作用,结合文本内容“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可知,文中只是说“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15、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错误,“只有才能”的说法太绝对,文中说的是“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从而赋予作品以真实性和逼真感”。B项,“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错误,选项范围扩大,文中说“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彷徨中超过半数”,由此可知,文中只是说“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D项,“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点睛】判断选项信息是否符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