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长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3555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长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长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长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长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长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长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 38万亿元,相当于工程总投入的2. 7倍。其中,涵养水源4490亿元、保育土壤1146亿元、固碳释氧2199亿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143亿元、净化大气环境3438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1802亿元、森林防护606亿元。(摘编自工程效益明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民生双赢)材料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3200万退耕农户从政策补助中户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在四川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400多

2、万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得以转移,外出务工年创收217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不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各地退耕还经济林的热情高涨,仅2016年全国退耕还经济林就达到818万亩,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改革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发展新型生态经济,开发林草多种功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贵州,新一轮退耕还林对近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扭转

3、了治理区生态恶化的趋势。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认为,长江输沙量减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功不可没。在陕西延安,20年累计退耕还林 1077万亩,植被覆盖率从退耕前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 3%,绿色边界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年入黄泥沙由2. 58亿吨降到0. 31亿吨,降幅达88%。过去水土流失一向严重的黄土高原今日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摘编自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写在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突出成效之际)材料三:退耕前,盲目的毁林开垦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得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

4、然灾害频频发生,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困境中,人们开始认识到:牺牲生态换生存,其结果是连生存也保不住这就是违背自然法则的恶果。此时,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草的地方种草,该种树的地方种树”,退耕还林还草将人类欠下的生态账补偿给自然,由过去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会约的标志性工程,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对我

5、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蕾琴戴利通过深入研究指出,退耕还林还草是一个极大的创新项目,已经在中国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其他国家应重视并学习中国的经验,将中国当成一面镜子。(摘编自退耕还林还草改变的不只是山水)4. 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来,总投入巨大,全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工程总投人超讨5000亿元。B. 两轮退耕还林还草中林地面积、人工草地面积分别增加5. 02亿亩、502. 61万亩,相应比例显示,我国更重视退耕还林。C. 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区域与上一轮相比,增加了8个省(区、市)

6、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增长幅度较大。D.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很可观,表现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退耕农户实施政策补助,使退耕农户在经济上直接受益,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劳动力,农民能够外出务工创收。B. 由于新一轮退耕还林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各地积极退耕还经济林,农民转变观念,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C.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减少了长江输沙量,使黄土高原过去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现象得到缓解,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D. 中国政府表明高度重

7、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的态度,受到了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作用。参考答案:4. B 5. D 6. 引导产业转型,发展新型生态经济,为农民提供致富新途径。保护环境,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8、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我国更重视退耕还林”于文无据,材料中只显示退耕还林面积比退耕还草面积更多、占比更大,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并未指出,因此不能表明“我国更重视退耕还林”。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国政府的态度,受到高度评价”分析错误,原文是“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对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受到高度评价的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故选

9、D。【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在把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对材料做出分析概括,找出答题点。答题区域主要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上。结合材料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3200万退耕农户从政策补助中户均直接受益9800多元”“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改革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发展新型生态经济,开发林草多种功能,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可概括出“引导产业转型,发展新型生态经济,为农民提供致富新途径”;结合材料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可概括出“保护环境,

10、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对我国新增绿量和地球变得更绿做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材料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认真履行国际会约的标志性工程”可概括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

11、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王珂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

12、葬了。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

13、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

14、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

15、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2日第391期)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2下列理

16、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