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共6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43951930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9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共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共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共6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如图1是一种叫“干水”的物质。每个“干水”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1A硅是氧化物 B“干水”是纯净物C“干水”就是“干冰” D“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2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AFe2O3Fe BCuOCu(OH)2 CCaOCa(OH)2 DMgOMgCl23某收藏爱好者收藏了件清末的铝制佛像,而该佛像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该佛像不易锈蚀的原因可能是()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易氧化C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氧化

2、,但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B回收废旧电池中的汞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C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不会生锈D铝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5有理论认为,从疾病发生机制上考虑,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过程。研究人员发现,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根据上述理论,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A氢气有还原性 B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C常温下氢气较稳定 D氢气对人体无毒6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变黑,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CuO),也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C)。在下列试剂中,

3、只要一步反应即可判断哪种观点正确的是()A蒸馏水 B稀硫酸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7气体M是由H2、CO、CO2、HCl四种气体中的某些气体混合而成的,将M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灼热的氧化铜,足量的浓硫酸。每步反应中气体均反应完全,最后还有气体导出。则M中一定含有()AH2 BCO CCO2 DHCl8青铜是铜锡合金。我国古代冶炼金属锡发生的主要反应是SnO22CSn2CO。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青铜属于纯净物 B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C二氧化锡是氧化物 DCO在反应中是还原剂9如图2为物质的分类关系图,与是并列关系,包含在中,若是纯净物,则不可能是()图2A一氧化碳 B硫酸铜 C空气

4、 D铜10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待鉴定的物质:稀盐酸和稀硫酸鉴定试剂:氯化钡溶液B待鉴定的物质: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鉴定试剂:水C待鉴定的物质: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鉴定试剂:酚酞试液D待鉴定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氮气鉴定方法:燃着的木条11为适应火车提速,一些铁路线上原有的短轨需要连接成为长轨。工人常用铝热反应原理来焊接钢轨,发生的反应是2AlFe2O3Al2O32Fe。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铝作为氧化剂C该反应中,Fe2O3发生还原反应 D该反应过程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12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

5、都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A氯化钠固体(碳酸钠)稀盐酸蒸发结晶B氯化铜溶液(氯化锌)金属铜过滤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洗气D二氧化锰粉末(碳粉)水过滤13.2016杭州向一定质量的甲中逐渐加入乙至过量,此过程中溶液的溶质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如图3所示曲线表示的是()图3选项甲乙A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B稀盐酸碳酸钙粉末C稀盐酸锌粒 D硝酸银溶液铜粉14如图4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图4A甲图中,浸入浓硫酸的火柴梗变黑 B乙图中,浸入硫酸铜溶液部分的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C丙图中,铁钉水面处生锈 D丁图中,试纸变成蓝色15现有铁

6、、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溶液等五种物质,存在着如图5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5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 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酸碱反应第卷(非选择题共70分)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7分)162016杭州如图6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图6(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_(填化学式)。(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_。(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

7、mA、mB、mC三者的大小关系为_。17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现总结出如图7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短线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请帮助完成下列空白。图7(1)在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指示剂或_(填物质类别)。(2)写出一个符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验证反应,可以选择下列_(填序号)两种物质进行反应。ANa2SO4 BKNO3 CBa(OH)2 DNaOH18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硫酸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步骤二:滤液1中加入试剂B,

8、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_。(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_。三、实验探究题(共20分)19(10分)甲酸(HCOOH)通常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液体,它在浓硫酸作用下会分解,化学方程式为HCOOHCOH2O。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欲用该反应来制取CO,并还原氧化铁粉末。现有如图8所示仪器或装置供选择:图8 (1)用滴入浓硫酸的方法制取CO,应选_(填序号)装置;如果要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甲酸气体,最好选择图中的_(填序号)进行洗气

9、。(2)用上述方法制取CO还原氧化铁,并检验气体产物,则各仪器的接口按气流方向的连接顺序为_。(3)在对氧化铁粉末加热前,为安全起见,应进行的一项重要操作是_。(4)上述实验后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请说出一种处理尾气的方法:_。20(10分)2016杭州波尔多液是由胆矾(CuSO45H2O)、生石灰(CaO)分别与水按一定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杀菌剂。其主要是利用Cu2起杀菌作用。但在农业应用中,一般不建议对幼苗使用。为什么?小金进行了多项实验,其中一项实验如下:挑选均匀一致,色泽明亮的饱满莴苣种子用体积分数为20%的乙醇消毒,用蒸馏水洗净,然后用滤纸吸干水分。在铺有一层脱脂棉的培养皿中预先分

10、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每个培养皿均匀放置50粒种子,于25 恒温箱内培养。每天喷适量蒸馏水,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育。每天观察记录种子发芽情况,第14天时测定萌发幼苗的根长、芽长,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CuSO4溶液浓度/(mgL1)根长/cm芽长/cm01.022.43500.812.221000.522.131500.491.962000.321.54(1)不能在铁桶中配制波尔多液的原因是_。(2)该实验的探究目的是_。(3)实验中,小金为什么要对种子进行消毒?_。(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5)专家要求农业生产中不得过量使用波尔多液,从保护环境考虑,主要目的是减少_污

11、染。四、解答题(共23分)21(13分)2016丽水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其生产原理是在氯化钠饱和溶液中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以沉淀形式析出:NaClNH3CO2H2O=NH4ClNaHCO3。过滤出的碳酸氢钠晶体,再受热分解得到产品:2NaHCO3Na2CO3H2OCO2。(1)“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指_(写化学式)。(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5.85 t NaCl可制得8.4 t NaHCO3,实际上从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的质量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8.4 t。(3)与“侯

12、氏制碱法”不同的是,比利时科学家苏尔维在制碱过程中,向滤出NaHCO3晶体后的混合溶液中加熟右灰以回收氨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请计算:质量分数为20%的NH4Cl混合溶液5.35 g,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获得NH3的质量。22(10分)将质量为12 g的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浸没一会儿,取出烘干称得反应后的铁丝质量为12.8 g,求有多少克铁参加反应?生成多少克铜?答案详析1D2.B3.D4.C5.A6.B7.B8C9.C10.D11.C12.A13.D14D15.A16(1)H2(2)H2SO4CuO=CuSO4H2O(3)mAmBmC17(1)氧化物(2)CaCO32HCl=CaCl2H2OCO2(3)AC18(1)NaClAgNO3=AgClNaNO3(2)Cu(OH)2(3)NaCl、Na2SO419(1)(2)B接D、C接G(或H)、H(或G)接F(3)加热前先通CO排尽装置中的空气(4)将尾气点燃(或用集气瓶收集起来)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