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长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414767 上传时间:2022-01-2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长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北省武汉市长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北省武汉市长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长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长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武汉市长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2、。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

3、,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

4、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

5、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4. 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15.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

6、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16.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

7、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参考答案:14. C。 解答本题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2)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首先根据第一段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和文本对照分析。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强调了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B强调了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C强调的是中华饮食

8、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没有体现“和”文化思想正确D强调了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体现的“融合”,体现了“和”文化思想错误15. D。(D项遗漏了“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这一信息)16. D。(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因为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所以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可”和“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2. 阅读下

9、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寒冬里的暖意侯发山 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火车站站前广场依然人潮涌动。 一个没有双腿、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坐”在广场一角,他面前放着一个搪瓷茶缸,里面有零星的角币和分币,看样子拢共也不过两元钱。一看这个样子大家都知道,小男孩是个乞丐。 有不少人从小乞丐面前经过,大多是瞟上一眼,而后扬长而去,好像无视他的存在。小乞丐眼巴巴地看着从他跟前经过的每一个人。已经有大半天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往小乞丐的搪瓷茶缸里扔钱币。一对年轻情侣与小乞丐擦身而过,走出两步远,那个女的又停下脚步,扭过头来,翻看自己的小提包。那个男的明白过来,轻轻拉了女的一把,说,别发慈悲了,现在这样的骗子太多了,说

10、不准人家家里比我们还富裕。女的一边扒拉提包一边说,没有零钱,算了。说罢把挎包甩到肩上,和男的飘然而去。 天空飘起了零星的雪花,小乞丐身上穿的棉袄破烂不堪,根本抵御不了寒冷,不住地瑟瑟发抖。 人来人往,脚步匆忙。雪花给小乞丐披上了一层白,他抖落身上那层白,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姿势。 这时,过来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他在小乞丐身边停下来,认真看了看小乞丐,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放在小乞丐面前的搪瓷茶缸里,搪瓷茶缸一下子满满的。小乞丐又惊又喜,忙给老人磕了一个头:“谢谢老爷爷!”老人爱怜地抹了一把小乞丐头上的雪,说:“孩子,天太冷了,回家吧。”小乞丐点点头,把搪瓷茶缸放进胸前的布袋里走了,不,是两手撑地,

11、屁股一下一下往前挪动的。 老人看到小乞丐“走”远了,就放下拐杖,在小乞丐坐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原来,老人也是一个乞丐。 故事并没有结束。 大约一年后,小城一个年轻人患上了白血病,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需要很大一笔费用,可是小伙子家境贫寒,拿不出这笔费用。年轻人的朋友就自发做了个“爱心捐款箱”,到街头为小伙子募捐。 那一天也异常寒冷,“爱心捐款现场”很冷清也可能是天气寒冷,人们很少出门,不知道这里有个“爱心捐款现场”。当然,偶尔也有人行色匆忙而过,当他们注意到“爱心捐款箱”后,行色更加匆忙了。有人冷言冷语地说,说不定是个骗局呢。是不是有关部门组织的,谁会相信呢? 这时,那个小乞丐“走”了过来。 “爱心

12、捐款箱”旁边的组织者以为小乞丐是过来乞讨的,抱歉地笑着说:“小朋友,实在不好意思,我们也是乞讨的,没有钱给你啊,你还是别处去吧。 小乞丐说:“叔叔,我是来捐款的。” 等“爱心捐款现场”的组织者明白过来,小乞丐已把身前的口袋里的钱币一下一下塞进了空荡荡的捐款箱里。 有记者捕捉到了这个镜头并把照片刊登在了报纸上。 白血病患者看到报纸后,一下子泪流满面他认出了小乞丐他就是一年前阻止女朋友给小乞丐捐款的小伙子。 记者又写了篇后续报道,很快又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 故事的结局很美好很温馨:社会各界纷纷给小伙子捐款,在短时间内筹集到了全部医疗费用;小乞丐也被一个企业老板领养。 选自短小说11小说在第四、五段

13、着重写了雪花,有什么作用?(6分) 12结合全文,概括小乞丐的形象特点。(6分) 13小说标题“寒冬里的暖意”中“暖意”指什么?(4分) 14遇到乞丐,有人认为该进行帮助,也有人认为可能是骗子,不能纵容骗子行骗,你认为呢?(8分) 参考答案:11渲染了天气的寒冷;烘托了小乞丐生活的凄苦,让人产生恻隐之心;也为情节发展张本。12命运凄惨,生活艰难;善良淳朴,知恩图报。13指发生在寒冬里的老乞丐帮助小乞丐、小乞丐为男青年捐款、社会各界捐助男青年和企业老板领养小乞丐等感人故事。14.应该帮助。(1)一个善举或许能给困境中的人带来希望,给现实世界带来温暖;(2)如果对什么都怀疑,人情冷漠,会造成信任危机;(3)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才能变得更加温馨、美好。不应该帮助。(1)如今有些人好逸恶劳,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谋取不义之财;(2)你的同情会助长骗子的邪恶;(3)大家都不闻不问,他们的诡计自然难以得逞。(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9分)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