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拾回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413815 上传时间:2022-01-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门市拾回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荆门市拾回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荆门市拾回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门市拾回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门市拾回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荆门市拾回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阅读经典的文化价值徐 雁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不但创造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创造出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这文明的载体,就是历经劫难而传承下来的经典文献。它们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所传抄记诵、编辑印行,并整理研究和阐述发扬,从而在社会个体的心理和情意,以及民族群体的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经”者,本义与“纬”相对,是指古代人工编织物上的纵线,后引申为被读书人历代尊奉

2、的典范性著述;“典”者,标准也,法则也。用文字结撰的著述,只有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洗礼,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接力式的认可,才能成为“经典”。经典著述,往往凝聚着前贤先哲思想文化的精华,是后来者读书求知、作文治学的重要依据,因而浩瀚国学以“经学”为源,琳琅四部以“经部”为尊,灿烂辞海中则有“引经据典”之语。 在中华文化史上,最早的经典,特指孔夫子晚年删订传世的五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故有“五经”之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五经博士”之后,经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学术正统,“五经”也就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基本经典。“玩习古义,修明经典。”(三国志魏志)儒家经典的精义,乃是一个

3、读书人入则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出则议事参政,兼济天下的基本人文规范。隋、唐科举制度的推波助澜,使得“经学”的社会地位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南宋时期,在大儒朱熹等人的倡导下,“经学”与时俱进地发展成为了“理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取得了与“五经”相等同的地位,从此“四书”与“五经”并称于世,深刻地影响了元、明、清三代读书人。直至清廷在近代“西学”浪潮冲击下,废止全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传统经学的神圣地位才一落千丈。 其实,早在明代万历年间,“西学东渐”的历史帷幕就曾悄然开启。随着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到访我国,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一度深入吸引过中国士大夫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经过了数百年间中、西方的政治博

4、弈和宗教风波,到十九世纪中叶,科技水平和新知识体系愈发先进了的西方人士再度进入中国,但运随时迁,在大清帝国的封建体制统治下,中国社会早已积弱积贫,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内忧外患的形势,国破家亡的现实,终于昭示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有识之士们,认清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幼稚病,觉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本质是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性。 尽管自“五经”而“四书”,自“经学”而“理学”,儒家文化及其经典著述完成了其历史的使命,但它们对于中国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民俗心理的重大影响,并未随时磨灭;而且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它们对于凝结中华民族以思想、道德、文化、

5、学术乃至政治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的卓越贡献,更在与时俱增。站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坐标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不难发现,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不仅是保持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共识基础,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底蕴,更是可持续性地走向现代化未来的不竭精神源泉。 “花香何及书香远,美味怎比诗味长?”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曾精辟地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钱穆也曾在国史大纲中告诫我们,一国国民不可“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当有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那么

6、就让我们从不断的诵读开始,温故而知新,通过对中华经典的温情沉浸和敬意培育,立志做一个出色的民族文化传人吧。 (有删节)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经典文献作为文明的载体,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B经学的社会地位在唐代获得进一步强化,在宋代达到顶峰。 C“西学东渐”即使在明代就已经开启,可惜屡屡错失让西方科技进入中国的良机,这与当时经学的强大势力不无关系。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幼稚病导致了有识之士向社会发出有关政治制度改革的强烈呼声。E在二十一世纪,儒家

7、经典仍然以其卓越的贡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走向。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经典必须历经劫难,经历时间和空间的洗礼,并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认可。B国学以“经学”为源,四部以“经部”为尊,辞海中有“引经据典”之语,这说明经学往往凝聚着前贤先哲思想文化的精华。C没有汉武帝“独尊儒术”,经学就不会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学术正统。D儒家文化及其经典著述已完成其历史的使命,因此,儒家经典需要注入时代内涵才能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14.本文是如何逐层论证阅读经典的文化价值的?(4分)15依据文意,简述现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4分)参考答案:12.【理解、分析文意】 CE(

8、5分) A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错,原文说的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B在宋代达到顶峰错,原文只是说。南宋时期,并没有说达到顶峰;“经学”与时俱进地发展成为了“理学”。D 向社会发出有关政治制度改革的强烈呼声表述有误,原文第五段只是说明这种幼稚病让那些有识之士觉悟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本质是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性。 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

9、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

10、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

11、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材料二:“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

12、价。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B.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D.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8. 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

13、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B. 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C. 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D. 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E. 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参考答案:7. B 8. CE 9. (1)“走班制”无法有效落

14、实;(2)选考制度和个人兴趣、特长不匹配;(3)多样选择加重职业规划压力,学生负担加重。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B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原句是“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由必

15、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选项中漏了参考部分。B项,“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有误,选项偷换主语,“学校”错,材料一第六段说“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主语是家长。D项,“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错误,从材料来看,这只是“出发点”,是愿景,不是事实。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材料一第二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第五段“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第六段“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第七段“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