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074990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安徽省宣城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6?1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

2、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

3、和灭绝。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

4、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

5、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13.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 ( )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订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

6、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14. “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5分)参考答案: 12.A. 伯提出来的”的信息可知是错误的。B项,由第二段中“据国语?6?1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可知是正确的。C项,整合第四段“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

7、辑”及最后一段的“和同之辨”可知是正确的。D项,由第6段对晏婴语意的解说可知是正确的。)13.D(和谐理念的核心是“和实生物”和“和而不同”两个命题。A项只有“和”而无“不同”,不符合和谐理念。B项两个阵营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C项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都不是和谐共处。只有D项蔡元培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正请来不同思想的学者任教,使北大生机勃勃,符合“和谐理念”。)14.(1)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与“同”对举和“和实生物”命题。(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体现“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将“和”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

8、思想体系中。(4)先秦诸子对“和”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人们的回答常常没有点明学习音乐的必要性,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学习音乐,其实不只为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欧美国家在实行两个多世纪的现代音乐教育基础上,将音乐普及活动深入到不同年龄段的广大受众。他们将音乐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音乐聆听和社会参与中加强交流与沟通。人们常说,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事实上,人们能够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比较有限,人类思维的复杂度往往使我们同时在多条思想路径上奔跑。人们用

9、语言表达高度选择的情感,而把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留给音乐。正因如此,我们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音乐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也恰由抽象、复杂的精神意识所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音乐呢?它和语言同样重要,需要从娃娃“学”起。幼童时代的音乐学习主要以聆听为主。丰富多彩的儿歌童谣、清新可人的经典名作都是儿童侧耳聆听的对象。待到四五岁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喜好,让他们初步接触音乐识读和表演。对于大多数儿童,放声歌唱就是最好的音乐学习。听音乐如同读书,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

10、段。尽管音乐教育样式繁多,专业细密,可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聆听。聆听音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首先,它能令人变得情感细腻,思绪敏锐。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影响较之语言更为直接。它虽不能明确表意,却能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音乐力度、速度、节律、音高、音色的综合运动同人类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紧密联系、高度吻合。聆听音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训练自我捕捉和印证内心的情感细节。其二,有助于学会判断。事实上,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行走在喧闹街市,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种音乐充耳不闻。可是,某种音响又会在不经意间引起我们注意。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

11、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其三,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如果一个人经常听音乐,他对别人的言谈话语更易捕捉。善于聆听他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才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恰恰是从聆听彼此开始的。如果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找到分歧与共识。其四,有助于反思自我。我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找到纾解精神、凝思自我的闲暇。如果把聆听音乐当成每日习惯,就可为自身开辟一个专属的思考空间,借着音乐体会心意、捕捉灵感。音乐教育是一个学习“聆听”的过程。它同语言学习一样重要,对个体的心智培养、心理维护、交流沟通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音乐,为我们的生命

12、营造起有声的风景,乐思纷呈,光华永驻。(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07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习音乐除了增加智识和技能,更为了让人们学会“聆听”但人们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本质。B. 音乐具有抽象性和非语义性,聆听音乐就是一个深入了解和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过程。C. 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能够在内心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汇和多元情感。D. 音乐能使人情感细腻,满足人们的情感期待和丰富联想,它同语言一样也能明确表情达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学习音乐的原因、学习的时间以及带来的收获三个问题领起全文,逐层推进

13、。B. 文章以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活动为例,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学会聆听音乐的重要性。C. 文章举出几个年龄段孩子学习音乐的侧重点,论述了音乐教育核心的不断变化。D. 文章从情感细腻、学会判断、提升沟通和反思自我等四个方面论述聆听音乐的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语言之后就是音乐,音乐比语言高级,与语言相比,音乐能表达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B. 如果没有从娃娃开始学习音乐,就不可能把音乐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C. 我们能够以聆听音乐的细致程度去关注他人的言语细节和言外之意,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D. 人们聆听音乐不是简单的音响接收行为,因而有助于不

14、断提升人们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参考答案:1. D 2. C 3. C【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D项“明确表情达意”理解有误,原文“它虽不能明确表意,却能满足联想”,可见它不能明确表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

15、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述了音乐教育核心的不断变化”论证有误,原文是说“音乐教育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聆听。”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音乐比语言高级”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事实上,人们能够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比较有限,人类思维的复杂度往往使我们同时在多条思想路径上奔跑。人们用语言表达高度选择的情感,而把更多抽象、模糊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留给音乐”。B项“如果就不可能”说法绝对,推理错误,原文“从小听音乐的孩子容易把音乐当成爱好,并将它作为心理调节、情感表达的有效手段”,否定命定并不成立。 D项原文为“对于抽象事物的判断和选择向来是对人的考验,而音乐聆听却有助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这里属于强加因果。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何审题?(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题干中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