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074981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对联的起源,就其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来说,源于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就其两两相对的表现形式来说,则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是由对偶句嬗变而来的。古代民谣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诗经上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屈原作品中,对偶句更是不乏其例。以上各类对偶句,都含有对联对句的因素,但严格说来,都只能算作对联的影子,还不能说这就是对联的开端。对联的

2、正式开端究竟始于何时?以往一般都遵从清代著名联家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所言:“楹帖(楹联)始于桃符。”据蜀祷杌所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梁氏所言,即据于此。于是,我国对联界即普遍认为“联萌五代”。但近代以来,我国许多对联学者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普唐而兴于五代。因此,“联萌于五代”之说是不对的,至于说“联兴于五代”则符合事实。据(晋书记载,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这被许多人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联。而我们能见到的保存至今的唐代规范联作则

3、更多。如夏民安联人心声中有唐太宗在藏晋祠贞观宝翰门前题的“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莫高窟发现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等,还有日本人写的史馆茗话一书记载的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到了宋元阶段,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了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谐音联、灯联等等。就其语言运用和表现形式而言,不但坚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实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形式更加变化多姿。同时,出现了不少联作名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文天祥等等。明初,由于洪武皇帝除夕传旨,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对联

4、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清朝以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对联创传更是盛极一时。 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得对联语体多样化,连同对联篇幅的增长,使其不仅可以写景、抒情,而且可以叙事、议论;不仅可以用来谐谑,而且可以讽刺。这一时期,不仅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涌现出大批如解缙、纪昀般的联坛高手,甚至出现了理论研究与专论著作。(选自戴本恒对联艺术探微,有删改)1. 下到关于对联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对联界根据梁章钜楹联从话的相关记载普遍认为对联起于五代,但作者并不赞同这一说法。B. 我国古代很多诗文里有对偶句,对联两

5、两相对的表现形式就是起源于我国远古的民谣和古代诗文的对偶句。C. 作者认为,古代民谣、诗经以及屈原作品中的对偶句,尽管也有对联的一些因素,但还不能算是对联的开端。D. 我国古代周易所阐述的天地赋予万物的阴阳对立与阴阳互交这一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对联两两相对的艺术哲理的来源。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五代时,蜀地的孟昶在除夕日让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因为对辛寅逊的题词不满意而自己题写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B. 据晋书记载,张华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以对联的形式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为上联,荀以“日下荀鸣鹤”为下联互报姓名。C. 中国许多对联学者近代

6、以来经多方考证,发现对联实萌于晋唐而兴于五代,否定了“联萌于五代”之说,得出“联兴于五代”的结论。D. 唐代出现了许多规范的对联作品,如:“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等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元时期,对联进一步发展,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而且类别除春联外,又有题赠联、书院联等;同时,还出现了王安石、苏轼等不少联作名家。B. 宋元时期,对联形式变化多姿。因为对联不但保持了从律诗借鉴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特点,以长短句创作对联。C. 明清时代,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

7、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D. 明代洪武皇帝下令无论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使对联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清代以后的对联创作更是是盛极一时。参考答案:1. A 2. B 3. C【1题详解】A 项“对联起于哪个朝代,有很多说法”于文无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B项原文这样表述:“张华曾建议初次见面的陆云、荀隐素互作通报”,陆以“云间陆士龙”、荀以“日下荀鸣鹤”互报姓名。所以说张华建议二人互作通报,并未要求以对联的形式,二人的通报在当时也并非是上联和下联,属曲解文意。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

8、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C 项“由于对联融合了诗词曲赋的各种句式以及骈散并用与文白齐行,使对联语体多样化,使对联的篇幅增长,使对联的运用范围大为扩展”有误,属强加因果关系。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秋天的心林清玄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

9、“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殖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中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

10、;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

11、命的心情。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

12、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啊!20本文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引用了一些诗句,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_21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3分)_22作者最后说“而在

13、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啊!”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分)_ 参考答案:20开篇引用诗句表明通过观察自然,可知秋天是否已到来,从而引出话题;(1分)结尾引用韦应物的诗,为后文作者抒发在现代社会人们很难找到自己的足迹这一感慨作铺垫。(1分)同时引用诗句又可增加文化底蕴。21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感受清朗圆满的心。(任选3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22这句话十分有道理。随着文化和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情。(2分)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们脱离了自然,而在忙碌中很少

14、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人们正在逐渐失去自我。(1分)3.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68题。(6分)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