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少拜寺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073848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少拜寺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少拜寺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少拜寺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少拜寺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少拜寺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少拜寺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关于精神李书磊 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及人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

2、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 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

3、。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

4、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转换了兴趣,竟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情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然

5、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我不要感伤带我去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竭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

6、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中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借古代文人的名句描绘了自己精神成长的轨迹。B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神秘而有意味,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C作者认为,李后主的悲剧是欲望太强而力量太弱,曹操的悲剧是力量太强而欲望太弱。D“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这里的“人生缺憾”主要是指人生的短暂和各种不幸。E本文语言典雅,思想深刻,能引导读者对生活对人生作深层思考,给读者深刻的启迪。、试说说“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一句的意思以及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文章题为“关于精神”,叙

7、说了中国古典文学对“我”精神成长的影响。请简要概括古典文学对作者的成长所产生的启迪。 参考答案:、B C(B“病态”不是指“神秘而有意味”,而是指对人生无可奈何的伤感。C曹操的悲剧不是“力量太强欲望太弱”,而是尽了人力却没有成功。)、这个句子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是:阅读古诗十九首后,深深为那种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苦楚所感染,不能自已。“感伤情绪”和“一发不可收”的解释各占1分。其中对“一发不可收”的解释,学生若引用原文句子作答,亦可给分。如“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李后主和秦少游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我对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或我最喜欢这两

8、位感伤文人。、起初,诗经红楼梦古诗十九首及李煜、秦少游诗歌中的感伤内容让我对人生或自我生命有了感受,真实开始思考人生的缺憾(的处境) 而后,苏东坡的豪放与达观让我感悟并学会了自我保护的“生活的艺术” 今天(现在),曹操似的英雄感伤启示我要勇敢面对人生的缺憾,以顽强的力量反抗人生的坎坷乃至悲剧 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

9、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

10、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

11、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B. 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

12、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C. 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D. 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B. 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C. 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D. 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3. 根据原文

13、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B. 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C. 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D. 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参考答案:1. C 2. C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

14、行辨析。C. 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原文是“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选项中是缺少对文意的限定,扩大了对文意的理解。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论证的手法和文本的内容上理解。C. 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错误。【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有效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巩固了专制统治”错,原文说“昏戾之君逞雷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