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石梁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3032314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石梁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石梁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石梁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石梁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石梁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石梁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意剥夺,遑论战争。

2、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加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 是不吉祥的东西,也不是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 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 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却是:无关正义,必胜

3、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虽然不推崇战争,但是中国文化对于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了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 心”商纣王虽然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然只有三千臣民,却是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其

4、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够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0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奉行的不推崇战争的理念,导致了中华民族曾经任人宰割的历史。B. 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超越了孔子和汉传佛教,诠释了中国文化如何“得意于天下”C. 一般的征服者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中华文化则爱好和平,“义”字当先。D. 中国文化虽然不推崇战争,但是却深人研究战争,这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5、,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回顾了中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历史,为下文论述中国文化的战争观作准备。B. “仁者爱人”“慈悲为怀”及“兵者,不祥之器”这些言论都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战争观。C. 中华民族追求正义,这种“重义轻死”的精神传统成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因素。D. 针对中华文化对战争的看法,文章分别从不推崇、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三个方面阐释。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击败匈奴的例子表明,军事优势并非只由军事技能、武器装备决定。B. 孔子主张“杀身以成仁”可见中国文化体恤民情民心,有爱好和平的一面。C. 周武王以三千臣民打败商纣王亿万臣

6、民,可见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D. 中华文化以民心为战争胜负的根本,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参考答案:1. C 2. B 3. B【1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导致了中华民族曾经任人宰割的历史”于文无据,故A错误;B项,“超越了孔子和汉传佛教”曲解原文,原文是说“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加充”,故B错误;D项,“关键”表述错误,由原文

7、可知应为“因素之一”,故D错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直接体现”表述有误,这些表明“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属于间接体现,故B错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

8、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爱好和平”错误,由原文“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知“杀身以成仁”是论述“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不是论述 “爱好和平”,故B错误。故选B。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

9、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

10、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

11、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1. 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B. 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C. 科举的公正

12、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D. 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B. 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C. 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D. 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

13、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B. 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C. 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D. 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参考答案:1. A

14、2. D 3. D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属以偏概全,无限放大,文中只是说“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15、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D项同样属以偏概全,“始终”的表述不准确,并且“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的表述也不准确。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野 蜂(美)惠特曼五月是鸟儿结群歌唱和繁衍的月份,是蜜蜂的月份,是紫丁香开花的月份。我在日出后进入野外,往小河方向走去。阳光、馨香、旋律蓝色的知更雀、草丛里的鸟群在我的四面八方啼鸣不已,好一片喧哗的天籁,那是从喉咙里唱出来的。近处啄木鸟的啄木声和远处雄鸡的啼鸣,是这片天籁的背景。两天来温暖湿润的天气,给小草染上了新的翠绿。太阳在辽阔的天空升起,又开始了一天的旅程,和煦的阳光流溢着,它沐浴着万物,亲吻着我的面颊。不久我便听到池塘里的蛙鸣,看到野茱萸的第一朵白花,随着是繁茂的金色的蒲公英,一大片一大片铺满了地面,还有白色的樱花和梨花。我蹒珊地走过林边,野生的紫罗兰抬起它蓝色的眼睛向我的脚点头致敬,苹果树新绽的花朵泛着玫瑰色的红晕。小麦地闪着碧玉般晶莹的绿光。暗绿色的裸麦,空气里弥漫着温暖的弹性,矮杉木缀满了褐色小巧的果实。夏天已经完全苏醒。一大群鸟鸦哇哇地吵闹,落满枝头。我坐在它们附近,只听得一片震耳的喧哗。大千世界给了我数不尽的东西,现在还在给我。但是这两天给我最多的还是那些大个儿的蜜蜂,人们叫作“野蜂”的。当我在路上慢慢走过时,蜂群结成了阵势,陪伴着我。在我清晨、正午和日落时的散步活动中,它们都扮演着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