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脱贫致富创业之星事迹材料六篇

上传人:151****513 文档编号:242876528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脱贫致富创业之星事迹材料六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脱贫致富创业之星事迹材料六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脱贫致富创业之星事迹材料六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脱贫致富创业之星事迹材料六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脱贫致富创业之星事迹材料六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篇一】7月12日上午9时,*和妻子*才吃过早饭,骑着三轮车,匆匆地从家赶到养鹅场。眼前的1000多羽鹅,“嘎嘎”地围拢在主人身边,等待吃食。“鹅司令”*在*县*镇*村这片土地上,开始重新定位,从闯荡大城市的打工者到公司副总,再回到养育他的土地,他说,外边再好,不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家还得自己建设。闯荡大城市52岁的*是*村农民,2000年,他和众多进城务工农民一样,外出打工。他没有选择呼市或者包头,而是直接去了深圳。刚去深圳,*是一名装卸工人,每天从事着繁重的劳动。2003年,他成为顺丰速运建设初期的员工,在目前拥有40多万员工的顺丰速运,他的工号是2758。几年后

2、,经过打拼,*成为深圳到广州专线的运输组长。再后来,*拥有了自己的物流运输车,事业干得红红火火。20XX年,*来到上海发展,成为一家物流公司的副总经理,从日常管理到运输线路管理,他全盘负责,月薪近2万元。20XX年,养鹅成为*县招商引资扶持项目,*收到这一信息,决定回到*村,开始养鹅。20XX年冬天,*辞掉工作,带着妻子离开上海,回到阔别已久的*村。如今的*村,已从之前的旧村搬到危房改造后的新村。他回到了*村,儿子则依旧留在深圳工作,是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项目经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岁数大了,我难以割舍这片故土。”*说。乡村“鹅司令”*承包了村西的80多亩草地,盖起了养鹅的大棚,通过*县引

3、进的养殖公司,购买到养鹅的设备和饲料,开始了他的养鹅事业。他的养殖场,吸纳了*村委会范围内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30只鹅苗,共计1050只鹅苗,放在*的养殖场托养,政府会给每只鹅补贴,这些补贴,都进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账户内。在养殖大棚的东侧,*建起了活动板房,他守护着鹅,守护着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每天5点,*就会起床,查看有没有出问题的鹅,开始为鹅喂食。三四个小时后,*才回到家里,吃完早饭,又开始抽水、冲洗饮水设备、撒饲料、查看鹅苗长势,*夫妻俩一天几乎都在这片草场上忙活。“吃了、吃了。”*和妻子的吆喝声在养殖场内传开,上千只鹅从远处的草丛中很快回到养殖大棚附近,围着装饲料的手推车

4、打转,俨然一个鹅阵。养殖鹅也会遇到麻烦事,在*的养殖场,鹅被咬死一度成为他头疼的事情。有一天,突然有动物咬死几只鹅,开始*怀疑肇事者是狐狸,经过几夜的看守,他发现咬死鹅的是一只野猫。深更半夜,正当村里人熟睡的时候,*在村西的草滩上,放麻炮吓唬野猫。几位老者说,半夜听到炮声,非但没打扰睡觉,反倒是感觉到村里有了生机,有年轻人愿意回来,不再死气沉沉。5月份开始建设场地,随后引进鹅苗,经过一个多月的饲养,鹅苗长势很快。成群的鹅在草滩上吃草戏水,眼前的景象,让*夫妇感觉无限满足。能够在家门口重新创业,还能照顾双方父母。脱贫路上*养殖大棚的西北侧,电缆已经铺好,一根自来水管道也已经铺好。二期建设项目准备

5、就绪,*准备再次投资建厂,吸纳更多的乡亲养鹅。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回村养鹅不仅仅是能够在鹅场领到养鹅补贴,更重要的是,他的带头作用,让贫困户看到致富的希望和出路。*村委会玉石梁村的白品是贫困户,妻子患病无法劳作,还有两个孩子上学,为了生活,白品每天一个人努力地劳动。*带头养鹅后,白品也托养了30只鹅。“我们没有建设资金,又不懂管理,不管收入多少,我们不用操心。”白品说。*村杨贵老人腿部残疾,无法劳作,加之将近70岁,家里只能靠低保和政府补贴生活。看到*养鹅,老人说,村里曾经的娃娃们,能够再次回到农村,心里高兴。在*县,*是养殖大户,他说:“回到*村,之前是出于对政府的信任,开始养殖后,*

6、县主要领导在休息天来到*村,带着农牧业局的技术人员,讲解技术,查看鹅苗长势,这一点,让我更加有信心。”【篇二】*驼中王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8年当选为*第七届政协委员,他在办好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觉肩负起了谏言履职、回馈社会的责任。每年收驼绒的季节,*都会深入到养驼户家中,看看这一年驼绒的质量和收购情况。*说今年的绒质特别是长度要比往年要好的多,细度也好,色也不错。*是*哈图呼都格嘎查的养驼户,为驼中王公司收了十几年的驼绒,家里的骆驼由最初的30几峰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峰,生活也越过越好。上世纪80年代,*双峰驼的数量一度达到25万峰,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骆驼种群,*双峰驼浑身

7、是宝,首当其冲的就是驼绒。1996年,*创办了驼中王公司,*告诉记者,因为生在*,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热血,他就想把*的驼绒做到世界品牌,就是要通过深加工,提高它的附加值的同时,牧民才能受益,才能提高牧民养驼的积极性。为保护*双峰驼种群,尽自己的责任,李志善又一次迎难而上,投资建成占地1万6千平方米的驼绒分梳厂,提高了驼毛的仓储能力,同时将年收购量保持在300吨以上,覆盖农牧民1900户以上,提高了农牧民养驼的积极性。经过多年努力,*双峰驼的种群数量逐步恢复,这其中,*的企业功不可没。2008年,*当选为*第七届政协委员,他深感肩上的责任又多了一份。作为农牧业发展的受益者,*意识到生态保护的

8、重要性,他主动承包了3.18万亩的沙地。作为政协委员,最难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多年来,*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骆驼产业的提案”、“关于*生态建设的提案”、都分别得到了盟委、行署、政协的采纳。20XX年,*又当选为*第九届政协委员。【篇三】在*,“*”和“一把木耳”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本名*,曾是*市*街道办事处回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年6月,62岁的*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村里的党员中心户,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有两个儿子。2000年,大儿子为救溺水老人不幸身亡,年仅23岁,性格内敛的张大爷因此患上了抑郁症。2011年,噩耗再次传来,为养家糊口在外打工的二儿

9、子在工作中发生意外,手和脚被炸伤,致二级伤残。多次罹难,使*一家的生活举步维艰,但她始终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付出,终会过上好日子。”*市*街道党工委、回民村党组织的多次谈心鼓励,帮助她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凭借着骨子里的那份坚强与乐观,毅然支撑起这个濒临破碎的家。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渠道,街道党工委带领班子成员、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到其他乡镇考察黑木耳种植情况,*也在其中。通过考察,*看中了这项产业。街道办事处与市扶贫办了解到*想法后,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她筹资12万多元贷款,建起了黑木耳钢架大棚。年届花甲的*主动学习最新的黑木耳吊袋大棚立体种植技术,黑木耳产量上去了

10、,但销路却成了问题。她凌晨2点就去早市抢地方卖木耳,可销量仍然上不去。为了解决销路,*开始尝试多种销售方法。她让儿子在自己的微信圈里发布黑木耳出售的消息,达成了几笔小额业务,这是*初次尝到网络的甜头。20XX年,*市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在市里举办的电商培训班接受了培训,开始通过微信销售木耳。很短的时间内,就销售木耳近百斤,这让*更加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强大。在街道帮助下,*联系专业团队设计了“傲瑞”黑木耳系列产品包装,开通了“一把木耳”淘宝网店。从此,*走上电商运营之路,黑木耳当年就在网上销售了150公斤,线上收入近2万元。脱贫致富后,她不忘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思想汇报不间断地递

11、到村党总支。*说:“我一定要入党,我要做共产党员,我要以党员的名义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村里出产的黑木耳质量虽好,但售卖方式却很原始。村民们每天都去采摘,然后抬到集市去卖,运气好的时候上午能卖完,运气不好的话,就只能再抬回来。”*说,看到村民抬着卖不掉的黑木耳回家,满脸无奈与疲惫,她真的好心疼。自己脱贫了不能忘了众乡亲。为了帮助周边种植的贫困户,由*牵头,木耳种植户组建了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她当上了理事长,社员大多也是贫困户。入党之后,*始终牢记党员身份,为其他木耳种植户无偿提供自己摸索总结的种植技术和营销经验,让党员形象在群众中闪光。通过“互联网+”助推现代农业,带领回民村村民走上了一

12、条脱贫致富路。经过几年努力,*的黑木耳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的11户,木耳菌袋由20XX年的10万袋增至20多万袋,辐射带动贫困户58户,销售额达到70万元。20XX年换届,*被村级党组织选为党员中心户,“我是刚加入组织没几年的新党员,现在组织需要我,我当然要义无反顾向前冲!”*说,这个黑木耳品牌之所以叫“一把木耳”,其寓意是抓一把是馈赠,多一把是感恩。*的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已与群众利益深度联结共享。在*市“菜单式”产业扶贫好政策的影响下,在*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不断有贫困户加入到黑木耳栽培行列中,合作社总计带动贫困户50户150人致富。去年,*参加自治区“魔豆妈妈”妇

13、女创业大赛,获得了5000元奖金。她把这笔奖金拿了出来,投入到扩大网上销售渠道上去,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卖木耳。通过电商平台,*的“一把木耳”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篇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着家乡小米,喝着*、*水长大的*人,一向以聪明、好学、勤奋、能吃苦而远近闻名、为人称道。走出家乡的众多*精英,满载着这方土地的优秀基因,一路打拼,一路辉煌。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时刻心怀故土,并没有因离家太久疏远了家乡,而是一有机会就想着回报家乡。*粮道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这样一位怀揣赤子之心,甘心为家乡奉献,为家乡父老谋福利的返乡创业人士。*成长于*乡*村一户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因为家里种地欠下

14、了很多种子、化肥钱,想着尽快帮家里摆脱贫困,让两个哥哥能够上大学,初中时候的*就暗下决心,即使吃再多苦,也要多赚钱帮家里还债。初中毕业后,为了摆脱贫困,他只身去北京打拼。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总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北京住过天桥、下过工地,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吃苦耐劳,最终在传媒行业崭露头角,创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赚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09年,*还创立了国农农化(北京)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北京奋斗了17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的心中一直惦记着家乡,20XX年,他怀揣着一颗赤子心回到家乡。*粮道酒业有限公司于20XX年创立,主要以酿造和销售白酒为主,投产运营不到两年时间,*就将

15、生意做到了北京、天津、呼市等地。公司的生产加工厂坐落在花家拉嘎乡*村,这也是*的老家。*说:“在北京奋斗了这么些年,一直想着回到家乡做点事情。厂子设在老家,因为父老乡亲都在这儿,特别是我父亲母亲年龄也大了,他们也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一定要在农村。厂子是一个实体企业,我想着要以自己的真心和诚信把这个企业做好,为咱们当地的百姓谋些福利。”在*酒厂的办公楼里,有一间专门为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设立的办公室,一份份贫困户档案,记录着公司在企业用工、粮食收购、贫困捐助等方面倾注的一片赤诚,在*的帮助下,当地已有3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情意深深报桑梓,*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的脚步从未停歇。去年,他又在家乡创立了*粮道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老陈醋系列调味品为主的多元化企业。目前企业已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