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兴华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2261392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兴华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临沂市兴华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兴华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兴华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临沂市兴华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 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

2、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

3、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

4、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进而享受这种美。”(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料记载衣裳或由黄帝创造,而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B.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以丝麻织物为主,甚至出现了极薄的绸子。C.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形成,秦代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

5、出现舆服制度。D. 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此后无论服饰如何发展,始终都有上衣下裳分明的样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商代到秦汉时期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B. 文章第一段通过史料、出土文物及其山顶洞人遗址中的骨针、装饰品,追溯了服饰演化史的源头。C. 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等级差别,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D. 对于中国服饰的发展,文章不仅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还指出了它的内涵和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织绣工艺

6、得到了巨大进步,衣料不断精细丰富,促进了服装的不断完善。B. 汉代丝绸锦绣产量极多,纺织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这都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密切关系。C. 因为汉代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所以他们能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统一起来。D.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据此当时社会等级的差别可见一斑。参考答案:1. A 2. C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商代衣服

7、材料已摈弃皮革”理解错误,原文“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C项,“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分析错误,原文为“中国冠服制度,周代已完整完善。”D项,“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说法混淆概念,应该是“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服饰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表明

8、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依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果倒置。应为“汉人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所以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

9、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

10、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阅读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功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访谈录记者:“全民阅读”今天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从2006年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近10年。今

11、天回过头来看,您认为我们做得怎么样?邬书林:我认为现在态势很好,中央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活动健全,经过10年努力,全民阅读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现在全国31个省700多个市都已开展了形式多样、民众广泛参与的阅读活动。阅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阅读已经走进学校、社区、军营、农村甚至高墙。江苏、湖北、深圳、辽宁等地先后完成了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工作,确定了全民阅读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法律地位,把全民阅读上升为法律法规,我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重大进展。对一个民族而言,阅读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作,绝不是一时的。如何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需要好好总结前10年的经验。记者:

12、您认为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邬书林:把全民阅读作为中华民族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需要总结过去10年的经验。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对阅读的功能、意义,阅读的本质给予进一步的认识。阅读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去借鉴、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修养,我觉得这不是阅读行为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是要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两者并行不悖。今天我们要很好地用阅读这个工具来提升国民素质,用全人类的图书把中华民族武装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基础。记者:对于全民阅读重要意

13、义,现在社会和民众已有共识,那么国家、政府层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邬书林:我们不是一般地提倡全民阅读,而是要把全民阅读持久深入、实打实地推进下去,这就需要做很多工作。这几年的两会,我都联合政协委员上交关于尽快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提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养成阅读习惯是一门科学,0到6岁是阅读的启蒙阶段,使儿童通过阅读养成阅读兴趣,从阅读中找到快乐;6到12岁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使孩子基本掌握阅读的方法;12到18岁是巩固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打好这三个基础,终身阅读才

14、有可能,活到老、学到老才有坚实的阅读习惯基础。专家学者要为整个国家提升阅读水平做好表率,同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到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从近年调查情况来看,国民阅读率虽然在上升,但速度比较慢。您如何看待中国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邬书林:对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地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的文盲率是80%,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文盲率是34%,最近这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文盲率是4%。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文盲,我国的文盲问题才刚刚解决,国民阅读率不可能有多高。我坚信孩子的阅读率会越来越高。其次,现有的阅读率的统计指标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图书馆的数据和其他形

15、式的阅读数据也纳入其中。第三,我国的国民阅读率的确亟待提升。不过,现在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我们阅读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的人数大增。我最近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不要以为通过手机阅读就不是阅读,不要以为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就不好。相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根据美国所做的一项统计,网络时代科学家的阅读量比原来增长了25%,普通民众也增加了5%。因为不需要跑图书馆了,买书便宜了,看书更方便了。所以,既要重视传统阅读,更要关注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两者并行不悖。我相信,随着阅读意识的提高,阅读设施的完善,阅读氛围的浓厚,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赶上先进国家的

16、。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邬书林认为全民阅读经过10年的努力有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国家重视程度,还是全民参与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B邬书林在总结经验时主要从对阅读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总结,认为阅读主要是用来提升人的修养的。C记者由李克强总结在两会上说的中国人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的1/10切入问题,准确恰当,并且突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重视。D邬书林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新技术极大提升了阅读效能,随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国民阅读率一定会超过先进国家的。E记者与被采访者邬书林就全民阅读的情况以及经验等问题展开了访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引人深思。(2)邬书林认为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