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桂头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1544049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湛江市桂头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湛江市桂头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湛江市桂头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湛江市桂头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湛江市桂头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划,但为数不多。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

2、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划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划,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

3、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下,幸运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幸运的发现了。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7.文中说半坡彩陶上的刻划“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其理由是:( )(1)我国古代的器物上有“物勒工名”的传统。(2)半坡彩陶上的刻划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3)半坡彩陶上的刻划常见,而黑陶上的刻划为数不多。(4)半坡彩陶上的刻划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一些刻划文字极相类似。(5)半坡彩陶上的刻划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A.

4、(1)(3)B.(1)(4)C.(2)(4)D.(4)(5)8.对“由后以例前”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以前的来类推后来的。B.根据后来的来类推以前的。C.用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D.用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9.文中“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可作为推断根据的一组是:( )(1)彩陶上的花纹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2)彩陶上所刻划的人和物的形状,已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3)彩陶上有类似文字的刻划。(4)彩陶上的花纹表明当时已使用颜料和柔软性的笔。(5)古人写在竹木上的文字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A.(1)(3)B.(2)(3)C.(3)(4)D.(4)(5)10.下列说法,全不

5、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1)汉字的历史距今已有六千年。(2)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的刻划符号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上的刻划符号都是原始文字。(3)半坡彩陶上的刻划的意义已能解释,而龙山黑陶上的刻划的意义尚未阐明。(4)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有了用笔书写的初步文字,只是难以保留到今天。(5)半坡彩陶上的刻划是最早的象形文字。A.(1)(3)(4)B.(1)(3)(5)C.(2)(3)(4)D.(3)(4)(5)参考答案:7、B8、B9、C10、B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少帅张学良张学良公忠体国,锐意进取,早年就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很有些奋发图强的精神,所以进步较快。1

6、919年,他入东北讲武堂炮兵科训练,1920年毕业,即当了其父的上校卫队旅长,不久,又升为东北第三混成旅旅长,授少将军衔,与郭松龄领导的第八旅混成一起,统称为“三八”旅,是奉军中的佼佼者。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由于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中将,成为独挡一面的第三军团军团长。张学良跻身军阀行列,举足轻重,照说他会离人民越来越远,发展下去,甚至也会像其父那样,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的。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非但没有被“溶”过去,反而走向了它的反面。早在1921年的赴日本观秋操中,他就表现了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那时,面对日本人的傲慢无理的挑衅行径,张学良义正词严地正告对方:胜败乃兵家

7、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之战时之中国了,并明确表示:“你们日本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你们日本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请君等拭目以待。”话虽如此,他仍不能不为中国的前途担忧,并常为此向父亲涕泣陈词,力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他曾沉痛地说过:“余自十九岁参加内战,不论胜败如何,无不感到痛苦,因所到之处,都看到民众所受战争之苦,将士死于无意义之斗争,若为维护国权而牺牲,则何等光荣。”在他写给在日本留学的胞弟张学铭的信中更慨然坦露心迹说:“我们要为中华民族造福,不是为个人谋荣华富贵也。”还说:“一念同是同种,互相惨杀,心中又怏怏焉,如有对外征战,则兄马革裹尸,死无恨也。”所以他表示自己

8、“不争权夺利”,“绝不愿成为军阀”。1925年5月在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使张学良深为痛惜,当即以自己工薪二千元相捐助,抚恤沪上此次死伤的学生,在致全国学生会电文中说:“痛我莘莘学子,竟被摧残;莽莽神州,人道何在;积弱之国,现象如斯;凡我国人,宜知奋勉。”并亲率奉军教导队5000人奔赴上海,保护居民,维持秩序,慰问伤员。他郑重表示:“至带兵一层,因在津闻悉沪案发生后,外人尚纷纷征调海军陆战队登岸,保护治安,既在我国领土,鄙人亦不得不带兵来沪,保护华人生命财产。”在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面前,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和可贵的民族气节。张学良虽然少年得志,却并不自傲,而是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不摆

9、官架子。“在东北讲武堂学习时,郭松龄当过他的教官,每次郭松龄旅长到总办来,张学良总是亲切地称呼他郭老师,问长问短,虚心请教,并且一块前往北大营视察部队。张学良还经常到工厂车间参观,主动和工人们打招呼,了解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有时同飞行员掰腕子,谈笑风生。”所以他的部下都喜欢同他接近。皇姑屯事件后,他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成为东北军的主帅,仍保持这种平等待人,关心、爱护部下的作风。张学良为人正直,性情豪爽,有正义感,也很精明。他不仅处处关心,体贴部下,也非常爱惜人才,任人唯贤。对部下一惯开诚相见,用而不疑,放心信任,而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他不搞拉帮结伙、勾心斗角,疑神疑鬼、小肚鸡肠那一套,而是

10、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比较讲究民主。所以在那时,他确也团结了一批政治、军事人才和有识之士。卢广绩谈到,有一次张学良曾感慨地对他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屡遭外国侵略,不重视知识和人才,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还说前些天在武汉抓到一个共产党员叫潘冬舟,这个人通六国语言,很有才华。这样的人,中国还极少。如果用其所长,一定能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可是,就因为他是共产党员,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就非杀不可,甚至连我出面保了几次,都遭到(蒋介石)拒绝,最后还是被杀害了。言下不胜惋惜。”时光如水,往事历历,从那时至今,转瞬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想张将军爱国获罪,长期幽囚,无比痛惜。但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一切违背历史

11、发展规律的事,总是不得人心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特别使人怀念。相关链接: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主张抗日,“民国四公子”之一,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以来,他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软禁长达五十余年。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张学良因为是张作霖长子的缘故,很快就被晋升为中将,成为独挡一面的第三军团军团长。B张学良跻身军阀行列,举足轻重,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离人民越来越远,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C张学良在对日的

12、态度上表现出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拥有着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和可贵的民族气节。D张学良重视知识和人才,曾经几次出面保释通六国语言的共产党员潘冬舟,最终未能将他救下,这令他十分不满。E这篇文章客观公允地对张学良进行了叙述和评价,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少帅的钦佩与赞美之情。11简要分析第二段两处引述张学良讲话有哪些作用。(6分)12张学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13文章结尾说:“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特别使人怀念。”结合张学良的生平事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10.答案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解析A项,除了和张作霖的关系之外,战功卓著

13、也是重要原因。B项,文章明确其内容属于推断,事实并非如此。D项,原文是“惋惜”,而不是“不满”。11. 答案第一处表现,张学良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第二处表现了张学良对内战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以及渴望为维护国权而牺牲的民族气节。两处引言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2答案张学良公忠体国,锐意进取,有着奋发图强的精神,战功卓著,自立自强。张学良有着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和可贵的民族气节,对日态度强硬。张学良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对待部下很亲切。张学良为人正直,性情豪爽,有正义感,惜才爱才出手帮助共产党人。13答案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特别使人怀念。那些逆历史发

14、展、抗时代潮流的人,终将被人遗忘,或成千古罪人。张学良的一系列行为,都是进步的,不论是对于历史、家国,还是民族,都是令人敬佩的,他会被人民永远铭记。(2分)面对成为一方军阀的机遇,他以大局为重,维护祖国统一。面对日本强敌,他义正词严,尽显民族气节。面对内战,他同情民众将士,反对国人自相残杀。在西安之变中,他不顾个人利益,扭转乾坤,促成国共合作。(观点2分,分析每条2分,答对3条即可获得满分;共6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

15、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迫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