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_1

上传人:1768****007 文档编号:240556393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_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_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_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_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_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_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七月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 七月读书笔记|被厌烦的志气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世界地图的中心。读这本书之前,我隐隐觉得自己在完备主义的强迫之下,有一些稍微的讨好型人格。带着更想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机,我起先了这本书的阅读。这是一本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式著作,全篇就像是一场课题。今日读完第一遍,不说透彻,但过程中有几个瞬间的确完成了一些小的感悟,特此记录。01 心里创伤究竟存在吗?>> 任何经验本身并不是胜利或者失败的缘由。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验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苦痛,事实上我们会从经验中发觉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确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验,而是我们自己给予经验的意义。>&

2、gt; 经验本身不会确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验给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干脆确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他是想通过不去竞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假如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Ming的对话:令人难以置信,甚至匪夷所思的是,许多时候我们都会有期盼失败的苦痛,这是一种多么别扭的心态,先做价值推断,而且是负面的价值推断,再做实际工作。重度患者可能一生都走不出这样的思维怪圈,而轻度患者也可能很长时期沉溺于苦痛的精神鸦片。>> 生气都是捏造出来的生气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

3、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奇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行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纳了生气这种感情。Ming的对话:了解了这一点后,其实会有意识的做一下心情分别,即使在和伴侣的争辩过程中,也可以遏制自己无理取闹的部分,在一场不开心的起先状况下慢慢分别出缘由,从而导向一个沟通的结局。无理由的生气的确是很须要节制的,也是熬炼修养的一个必修课。答案不应当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当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立刻变更,甚至说想要

4、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变更,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变更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假如始终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依据阅历进行推想,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方法应付过去。>> 面对改变产生的担心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肯定是选择了后者。Ming的对话:对马虎的不满,对谨慎带来的心累的担心使人选择前者;对懒散带来的不满,对勤奋的疲乏使人选择前者生活中只有困于心的人,才有困于行的人。总结:阿德勒的理论跟佛洛依德的截然相反,弗洛伊德的缘由论大行其道,确定精神创伤,认为过去播种的因能确定之后的果,而阿德

5、勒则是更强调当下,甚至觉得许多东西都是主观的捏造在先,认为弗洛伊德理论只是做了一个符合人们心理预设的说明。02 一切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苦恼>>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四周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须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1)自卑感来自主观的捏造>> 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确定。正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选择。>> 我们无法变更客观事实,但可以随意变更

6、主观说明。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借助权势的力气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虽然苦于剧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志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变更。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殊。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好像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殊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恒久须要不幸。Ming的对话:现在网络上所谓的卖惨,或者利用受害者身份。>>健全的自卑感:人生不是与他人的竞赛>> 在同一个平面

7、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同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志向的自己的比较。>>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学问、阅历、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当主动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同等。>>青年:对人生不是竞争这一点从道理上也承认。我无法把他人看成伙伴,总是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把别人想成是敌人。这一点也的确如此。&

8、gt;> 你为什么把别人看成是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呢?那是因为志气受挫的你在躲避人生的课题。(2)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独立。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我有实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假如对方过得华蜜,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愿,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裂开。>>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安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当是这样的>>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

9、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行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假如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需把对方当成同等的人。 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厌烦他,而是你先有要厌烦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变更,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觉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厌烦的理由。正因为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

10、危急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全部他人都看成敌人。>>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那就是,确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假如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所确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特别明确了。>> 即使你躲避人生课题、依靠人生谎言,那也不是因为你沾染了恶。这不是一个应当从道德方面来指责的问题,它只是志气的问题。03 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1)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盼中?>> 认可欲求的危急

11、就在这里。人原委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许多状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化的影响。>> 假如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假如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处。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化。在赏罚式教化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假如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假如没人惩处,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 倘如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根据别人的期盼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2)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一切人际关系冲突都

12、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别,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变更。>>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明白了这个的确可以在许多时候卸下责任重大的枷锁,即使在关系里也是一种自由。>>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特别简洁,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别。把原本应当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特别简洁,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别。把原本应当是别人

13、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首先要思索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别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详细而且有可能彻底变更人际关系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意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用了认可欲求这个词,总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厌烦。>> 为了满意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

14、断对四周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别课题。即使有人不喜爱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当喜爱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爱我也太惊奇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厌烦而是勇往直前,不同流合污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04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切(social interest)。>>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志气。>> 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

15、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推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体感觉。>>详细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切(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须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任和他者贡献。>>自我接纳不是自我确定,后者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示意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简单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恳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变更的事情,拿出变更的志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上帝,请赐予我安静,去接受我无法变更的;赐予我志气,去变更我能变更的;赐我才智,辨别这两者的区分。布尔的祈祷文>> 在信任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