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压轴题解题策略kxsx

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4.69KB
约7页
文档ID:239967612
压轴题解题策略kxsx_第1页
1/7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中考数学压轴题一般是指挑选题、填空题的最终一题和解答题的最终两题 . 上海市中考数学命题近几年始终坚持易中难试题分值所占比例按 8: 1: 1 设计,中档题和较难题各占 10%,这两类试题分散在不同题型中,不把全部难点放在同一题中的做法,有利于不同层次同学的区分,也有利于合理诊断同学解决问题过程的认知情形 . 对上海卷而言,压轴题就是第 6 题、第 18 题、第 24 题、第 25 题,它们相对于整卷更多的承担着选拔的功能,要想获得高分,会解这四道题是关键 .一、压轴题的基本特点1. 综合性强将不同范畴的学问融于一体,涉及的考点多 .如 11 年第 6 题:矩形 ABCD 中, AB= 8, BC 3 5 ,点 P 在边 AB 上,且 BP= 3AP,假如圆 P 是以点 P 为圆心, PD 为半径的圆,那么以下判定正确选项( ).〔A〕 点 B、C 均在圆 P 外; 〔B〕 点 B 在圆 P 外、点 C 在圆 P 内;〔C〕 点 B 在圆 P 内、点 C 在圆 P 外; 〔D〕 点 B、C 均在圆 P 内.这道题将直角三角形、矩形、圆融于一体,涉及的考点有勾股定理(考点 73)、矩形性质 〔 考点 80〕 、圆周(考点 53)、比例(考点 4)、一次方程(考点 23)、根式运算(考点 22)等 . 仍涉及到运算、推理、 作图,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译等 .2. 思维量大如 09 年第 18 题:在 Rt△ ABC 中,BAC90°, AB3, M为边 BC 上的点,联结 AM (如图1 所示).假如将是 .△ ABM沿直线 AM 翻折后,点 B 恰好落在边 AC 的中点处,那么点 M 到 AC 的距离A ADB'xB M C B M C图1 图2此题所给条件与所求结论存在较大距离,必需经过作图、画帮助线、推理、运算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得出结论 . 如图 2,设点 B 翻折后落在点 B′, MD ⊥ AC, D 为垂足 .1思路一:设 MD=x ,由∠ DB’M = ∠ B ,得 Rt ⊿ DB ’M ∽ Rt ⊿ ABC. ∵ AB=AB′=B′C= AC2, ∴ DB′= 1 MD21 x ,又 AD=x ,所以有 x21 x 3 ,得 x=2.2思路二:考虑到S AMB 'S ABMS MCB '1S ABC33. 即 1 3 x 23,所以 x=2.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较多的推理、运算步骤,才能要求高,思维容量大 .3. 结构层次高依据彼格斯提出的 SOLO 分类的五个层次水平:前结构水平( PS 水平)、单点结构水平( US1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水平)、多点结构水平( MS 水平)、关联结构水平( RS 水平)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 EA 水平) . 上海 09、 10、 11 年压轴题共 23 道小题, US 水平有 1 道, MS 水平有 5 道, RS 水平有 6 道, EA 水平有 11 道 .总体水平层次是高的 .18 题, 24 题、 25 题最终一小题基本都是按抽象拓展结构水平设计,需要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需要把学问用于新情形,解题过程需要对所给素材进行分析、归纳、重组,进行合乎规律的演绎,表达较高的思维水平.09 、 10 、11 年上海市压轴题SOLO 水平层次09 年10 年11 年第 6 题 USEARS第 18 题 ESEAES( 1) MSMSMS第 24 题 ( 2) ESEARS( 3) ESEA( 1) MSRSMS第 25 题 ( 2) RSRSRS( 3) ESEAES4.解答题各小题层次分明解答题压轴题近几年基本以题组形式设计,除 10 年 24 题仅 2 小题,其余都是以 3 个小题的形式设计的. 且层次分明 . 基本按多重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逐级设计 .二、压轴题解题策略解压轴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无论怎么复杂,解题过程都是在题设与结论之间找到一个“通道” ,这个“通道” ,是由一个个基本问题构成 . 这一串基本问题解决,原题也就解决 .因此,解压轴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在合规律的前提下,对原题进行“连续化简” B的过程 . E例 1 ( 11 年杨浦区模拟卷第 6 题)如图 3,在 Rt△ ABC 中,∠ C=90°, AC=8, BC=6, DE ∥ BC,且 AD =2CD ,就以 D 为圆心 DC 为半径的⊙ D 和以 E为圆心 EB 为半径的⊙ E 的位置关系是 ( ) C D A图 3( A )外离; ( B)外切;( C)相交; ( D)不能确定.这道题将直角三角形、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两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融于一体,是一道抽象拓展结构试题( EA 水平) . 我们看下面一组问题:问题 1 如图 4, , 在 Rt△ ABC 中,∠ C=90°, AC=8 ,BC=6,就 AB= (答案: 10) .B BEC D AC A C D A图4 图5 图62 第 2 页,共 7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问题 2 如图 5,点 E、D 分别为 Rt△ ABC 的边 AB、AC 上的点, DE ∥ BC,且 AD=2 CD, AB=10 ,就BE= (答案:10 ) .3问题 3 如图 6,已知点 D 是线段 AC 上一点, AC=8 , AD=2 CD,就 CD= (答案:8 ) .3问题 4 如图 5,点 E、D 分别为 Rt△ ABC 的边 AB、AC 上的点, DE ∥ BC,且 AD=2CD, BC=6,就DE = (答案: 4).问题 5 已知两圆半径分别为8 和 10 ,圆心距为 4,就两圆位置关系是 (答案:相交) .3 3问题 1-5 都属于基本问题, 在教材的练习题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原型, 信任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做 . 但这五个问题与例 1 有特别亲密的关系,它们之间可用图 7 说明:例1: 题设 结论 EA结构问题(部分条件)(部分条件)(部分条件)问题 4题设 结论题设 问题 3 结论问题 2题设 结论问题 5题设 结论(部分条件)问题 1题设 结论US结构问题解直角三角形问 题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问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图7例 1 的题设与结论之间没有直接的“通道” ,它必需经过一些中间“环节” (问题 1-5 ),五个问题的题设都是由例 1 的部分题设或上一问题的结论构成 . 解决例 1 的过程就是找到这五个基本问题、解决这五个 问题 .怎样找到这五个问题?第一要作的工作当然是审题 .审题没有特别方法,关键是仔细、细致 . 搞清晰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与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相关联的学问有哪些?以往解答过的类似题目的体会有哪些?对于压轴题,要直接找到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困难的 .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 “当我们的问题比较困难时,我们可能感到很有必要 把问题再分解成几个问题 . ”“困难的问题需要有一种神 奇的、不平常的、崭新的组合 . 而解题者的才能就在于组合的独创性 . ”在例 1 的条件中,已知 Rt△ABC,∠ C=90 °, AC=8, BC=6,就 AB 可求出,这就是问题 1.在例 1 的结论中,需要判定“以 D 为圆心 DC 为半径的⊙ D 和以 E 为圆心 EB 为半径的⊙ E 的位置关3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系”,这就是问题 5.而问题 5 需求出两圆的半径 EB、DC 及两圆的圆心距 DE 的长(图 5),这就引出了问题 2、问题 3、问题 4. 于是联结例 1 的题设与结论之间的“通道”形成 . 依次求出问题 1-5 的解,即可得出例 1 的结论 .上面通过“由因导果” 、“执果索因” 、“因果对接” ,将例 1 转化为有规律关联的 5 个基本问题,进而解决它 . 这个过程就是对原题(例 1)进行一个“连续化简”的过程 . 使之构成一个“通道” ,然后一个个解决它 .下面再以 11 年上海市中考数学 25 题为例,谈谈这一策略在解压轴题中的应用 .例 2 ( 11 年上海卷 25 题)在 Rt△ ABC 中,∠ ACB= 90°, BC =30, AB= 50.点 P 是 AB 边上任意一点,直线 PE⊥ AB,与边 AC 或 BC 相交于 E.点 M 段 AP 上,点 N 段 BP 上, EM = EN,sinEMP12 .13图 8 图 9 备用图( 1)如图 8,当点 E 与点 C 重合时,求 CM 的长;( 2)如图 9,当点 E 在边 AC 上时,点 E 不与点 A、 C 重合,设 AP=x, BN= y,求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3)如△ AME ∽△ ENB(△ AME 的顶点 A、M 、E 分别与△ ENB 的顶点 E、N、B 对应),求 AP 的长. 这道题由 3 道小题构成 . 第( 1)题求 CM 的长, CM 是 Rt△ CMP 的斜边,在 Rt△ CMP 中,由sin CMP12,可知 Rt△ CMP 三边 MP :CP:CM =5:12:13,如 MP 或 CP 可求,就 CM 可求 . 由此依据例132 的题设可得下面的基本问题 1、问题 2.问题 1 如图 10,在 Rt△ ABC 中,∠ ACB=90°, CP⊥AB, P 为垂足,如 BC= 30,AB =50.求 AC和 CP. (教材类题:九(上)练习部分 P18 页第 2 题. 答案: 40,24 )CECA P B M P A P图10图11 图12问题 2 如图 11,在 Rt△ CPM 中,∠ P= 90°, CP=24 , sin CMP41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