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源头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935262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源头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源头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源头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源头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源头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

2、用至今。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

3、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

4、之前就读平声。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2月、11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

5、排列法。B. 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C. 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D. 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作者认为吕氏春秋季冬纪的这一记载是“除夕”节令的来历。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B. 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C. 第四段多次引用黄

6、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D. 文章开头提出议论的话题,结尾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B. 春秋战国时期有夏历、殷历和周历,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岁首的月份不同,也就是所谓的“三正论”。C.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把1月定为正月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D. 秦始皇为表达“占据天下”之意,更改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从此“正月”之

7、“正”就有了“正统”的意思。参考答案:4. B 5. B 6. D【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错误。从文本第三段来看,并不是汉以后约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都“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股正、周正。另外,原文对于这因果关系是这样表述的,“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8、恐怕”一词,表明是作者的推测,而不能变成必然正确的推断。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

9、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错误。结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分析可知,引用诗经的记载是为了论证“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故选B。【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10、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从秦始皇开始“正月之正就有了正统的意思”错误。文本第三段中说“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这个“此”也包括前文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故选D。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

11、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

12、,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13、;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虛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

14、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

15、的。B.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C. 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D. 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B. 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C. 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D. 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B. 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C. 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D. 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参考答案:1. A 2. D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