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八甲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1.51KB
约12页
文档ID:239814961
2021-2022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八甲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1/12

2021-2022学年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八甲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

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1. 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B. 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C.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D. 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2. 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B. 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C. 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D. 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B. 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C. 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D. 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参考答案:1. C    2. D    3. B1. 试题分析:C.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试题分析:D.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试题分析:A项强加因果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

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

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蔽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

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何晓明)1. 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都非常重视B. 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C. 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D. 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B. 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C. 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D. 给青年“三加冠”的人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宾出门。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ǎoB. 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C. 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D. 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参考答案:1. A    2. C    3. D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错误,文中第一段交待得很清楚,“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可见应是汉族才叫“冠礼”和“笄礼”,不是中国的所有民族,这在文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出来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由此可知青年并不是开始就在宗庙中的,他后于宾者到庙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少数民族没有冠礼,文章最后一段其实在“冠礼”上加了引号,相当于说成年礼了所以在举完了少数民族的例子之后,还原为“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的说法另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冠礼”没有女子的分,而“戴巴珠礼”是女子的成年,更谈不上“冠礼”的简化形式了,汉族女子成年叫“及笄”。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书、女人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