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教育史知识点

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56KB
约7页
文档ID:239640212
小学教育专业中外教育史知识点_第1页
1/7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训练官学制度的确立与“六艺”训练形成一、古代学校萌芽(一)、学校类型1、《礼记》《周礼》记载中的五帝时代的高校,即“成均”2、虞舜时代的“庠”,《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养老兼训练)3、夏代的“序”,《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军事训练—面对贵族)4、商代的“学‘,”瞽宗’《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高校、学校,说明商代已经依据不同年龄同学在训练上的不同要求,划分了不同的训练阶段)《礼记·明堂位》记载:”瞽宗,殷学也“;(商代高校特出名称,以礼乐训练为主要内容)夏代的学校:(政教合一,学校的雏形)(1 )类型 庠:养老兼训练场所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训练机构—奴隶主贵族训练训练子弟的场所校:军事体育性质的训练机构—面对平民甚至奴隶进行训练( 2 )训练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宗教训练( 3 )培育目标:能征善战的武士商代学校:(固定的校舍—比较正规的学校训练场所 )(1 )类型 庠序学:高校(右学),学校(左学),说明商代已经依据不同年龄同学在训练上的不同要求,划分了不同的训练阶段瞽宗:商代高校特出名称,以礼乐训练为主要内容,面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评: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逐步建立起了特地的训练机构——学校,但是学校的训练内容仍旧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二、西周的学制系统(一)、国学1、专为奴隶主阶级的子弟而设立;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学校在公宫南之左,高校在郊,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 2、按入学年龄来分,国学又分为学校和高校3、天子设立的高校规模大,分为五学 A 辟 雍 居 中 , 成 为 太 学B 成均居南,学习乐德、乐语、乐舞(由大司乐主持)C 上庠居北,学习典书、诏书D 东胶居东,学习射箭、武工E 西雍居西,学习学习礼仪4、诸侯高校规模小,比较简洁,只有一学(二)、乡学依据当时地方行政区划,为一般奴隶主子弟和部分庶族子弟开设,规模简洁,只有学校一级;( 乡三物、六艺 )(三)、教学地点与老师——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政治制度唯官有书:古典的典章文物,都藏于官府唯官有器: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都藏于宗庙(四)、训练内容——”六艺”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 是西周高校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 道德规范和礼仪; 第 6 页,共 7 页 - - - - - - - -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学校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称;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灵敏、娴熟,并能随时协作射手,制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所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5、书与数是文化基础课;书是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6、数、是指运算、算法;(书数被称为小艺) 7 、评判六艺的训练内容是由培育“修己治人”的总目标打算的,它包含多种因素;集中式思想道德训练,也重视文化基础学问训练,既重视武备,也重视文事;(五)、家庭训练1、重视“胎教”西周贵族重视胎教;传奇“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2、家庭训练内容既重视学问训练、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而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3、训练机构——家庭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训练思想奠基一、官学衰落与私学的兴起(一)、官学衰落的缘由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训练;2、贵族统治力气的衰落;3、王室、诸侯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训练;(二)、私学兴起的缘由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训练的局面,有利于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典章文物与官师流落民间——供2、士阶层的兴起;社会上不少人为了在政治、经济上谋求进展,迫切需要把握文化学问 ——求3、官学的衰废(三)私学的历史特点1 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的2 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 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发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特殊是自由民上层的进展,是其重要的社会推动力气3 是由私家依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的;4 政教分设,训练从政治机构中分别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5 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就,扩大训练对象的范畴;6 官师分别,老师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以传授学问体会,培育人才作为自己谋生的途径;7 思想自由8 训练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训练,传授各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9 不肯定有固定训练场所,以老师为中心,可以流淌,设备也简洁,虽然制度上不够规范,但它具有较大的敏捷性;10 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育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四)、私学产生的意义1、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是学校从王宫官府中冲出来;2、私学扩大了训练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遵循的原就;3、训练内容与方式得到了进展;在训练内容上突破了“六艺”的范畴,加入了各学派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学问、新技能;教学方式敏捷,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4、私学的进展在训练理论和训练体会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训练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二、百家争鸣的显现(一)、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显现1、私学的兴起 2 、养士之风盛行 3、各诸侯对“士”实行宽容政策(二)、百家争鸣进展1、九流十家( 儒、道、阴阳 、法、名、墨、纵横 、杂、农、小说家 ,十家中小说家属于 艺文 ,除去不算,称为九流;)2、与训练关系亲密的“四家”(三)、百家争鸣的终止三、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闻名学府,因其建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虽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是由很多私学组成的,综合进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特长,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训练上的重要制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训练的进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二)、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1、学术自由:不治而谈论(容纳百家、相互争鸣与吸取) 2 、老师待遇优厚 3 、学无常师 4、在同学治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同学守就——《弟子规》,从敬重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装扮,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三)性质1、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势的学校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四)、稷下学宫的历史奉献1、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进展、融合和分化;2、显示了古代学问分子的独立人格; 3、制造了一个杰出的训练典范; 4 、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摸索四、孔子的训练思想(一)、训练的作用1、训练的社会作用第一、训练的政治作用;孔子主见“为政以德”,通过训练,把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传播到民间,通过这种见解方式影响政治;(达到德治目的、培育政治人才)其次、训练的经济作用;立国的三要素,“庶、富、教”及其进展次序;(中国训练史上首次论述训练与经济进展关系的训练家)第三、训练的军事作用;孔子提倡通过训练取得民众的信任,而这是军事成功的关键;第四、训练的行政、法律作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训练对人的进展的作用承认训练对人的进展起着打算作用;《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人的天赋素养并没有悬殊差异,造成人们后天差别的主要缘由是“习染”的结果,“习染”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的影响, 二是训练的作用;(二)、训练对象1、理论基础:官学衰落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2、有教无类: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位置高低,均有受教的权益A 扩大了训练对象;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推动了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富强和百家争鸣的显现B 有教无类的相对性,孔子又说“民可使由之,不行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行以语上也”(奴隶和妇女被排斥在受训练的对象之外)(三)、训练目的——学而优就仕治国安邦的贤能之士:士必需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一方面,士必需能志道、弘道,另一方面,士仍必需要有肯定的才能,能处理是指政务;(四)、训练内容1、内容结构:道德训练、学问训练和技能训练,但道德训练为主2、详细内容:“六艺”和自己编订的“六经”A 《经》,即《诗经》,学《诗经》可以学会比如联想,可以学会观看社会风俗习惯,可以学会与人相处,可以培育讽喻的政治才能,可以培育事父、事君的情感;B 《书》,即《尚书》,学习《尚书》可以明白文武之政,并将这种政治制度推行于春秋末年C 《礼》,主要是周礼,要求“克己复礼‘D 《乐》,孔子重视乐教E《易》,即《易经》,孔子传授《易经》,摒弃了其中卜辞内容和神奇成分,而作为儒家的哲学思想来传授;F 《春秋》,孔子晚年教学常引用、阐发《春秋》大义;3、教学内容的特点A 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 B 偏重文事,轻视武事 C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五)、教学原就与方法1、因材施教A 朱熹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故有“因材施教”一词B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启示诱导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就不复也”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开其意;发,达其辞”(有当同学进入积极摸索状态时,老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忙同学打开学问的门扉,端正思维方向;)3、学思并重A 学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就罔,思而不学就殆B 反对思而不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C 反对学而不思,“饱食终日,无所专心,难矣哉”4、由博返约孔子一方面强调要多见、多学、学问面要广,另一方面又强调学问要有一个中心,要专;5、温故知新 6 、虚心诚恳(六)、道德训练思想1、道德训练的目的:君臣、父子、兄弟、伴侣,人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2、道德训练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3、道德训练的原就 A 立志乐道:确立远大目标,解决前进动力问题,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B 自省自克:是自己的内省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就和规范,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 身体力行:要知行统一、言行一样;要成于内而形于外,要“納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于行”D 改过迁善:道德训练的过程是要发扬优点、特长克服缺点、不足的过程;要“过就勿惮改”;(七)、论老师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要喜爱同学,对同学无隐无私 “二三子,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