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北仑泰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39584026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市北仑泰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西省吉安市北仑泰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市北仑泰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北仑泰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吉安市北仑泰和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由伏尔泰之言想到文学的功德 何向阳 伏尔泰曾说,“工作可以免除三大害处:贫困、罪恶和烦恼”。工作的结果物质产品,确实避免了生存意义上的诸多贫困。但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家工作的物质产品,是否免除了伏尔泰所言的三大害处? 贫困不因文学的存在而消失。文学也不能直接消除罪恶。而人类的烦恼,非但不因文学的兴盛而消减,反而会随着精神的丰富渐次增长。那么,伏尔泰之言的意义在哪里?文学家工作的意趣在哪里?或者直白地说,文学的功德在哪里? 文学的工作,的确不能给我们带来可以兑现的金钱,可以享用

2、的奢华,可以支配他人的权力。文学从不拒绝呈现人性需求,但它也对之保有必要的警觉。文学在精神之塔的搭建中,诉说来自心灵的对于真实的渴望,表达着作者对于现实的认知,对于善恶的认识,对于潜伏于善恶中的价值选择,对于附加于具体人、事之上的人类精神取向的捕捉与把握,对于人心中最幽暗部分的不避苦痛的剖析,对于事实真相的不加掩饰的揭示,并以人道之心去承受之、担当之、洞明之、升华之。 正是这些使我们避免了心灵的贫困。 文学的工作,源于一种相信,相信人心正直的力量大于并必将战胜外界暴力和内心堕落。文学家在写作之时,以自己敏感的内心承受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贫困、 仇恨、疾病、罪恶、不公。 文学承受它们不是为了证明其

3、合理,而是为了证明还有一种大于它们的力量存在并能够最终战胜它们,是为了证明仍有人逼视着它们的存在,并为此拿起了笔,以文字来证明仍有一种力量、一种信仰将被开采出来。这种更开阔、更宏伟的力量,这种使人类不至下滑、坠毁的力量,使我们保持着对于罪恶的认知和对于罪恶的远离。 文学的工作,就是不懈地发掘这种不屈从于困境的强大力量,就是表达在无情力量之上还有一种有信仰的抵抗,还有一种真理和善的力量存在着。通过文学创作,文学家以正直的心去印证这力量的存在,并信仰这种力量必将战胜和取代无情的力量。 所以,当我们阅读和感知一位文学家在其作品中的烦恼与愤怒时,当一位文学家揭示不公,谴责邪恶,绝不容忍不平与无情时,恰

4、恰意味着这位文学家怀有某种思想,某种信仰,向往着一种大于无情事实的精神力量,其内心中有另一种关于生活、事实的图景,是这图景,支持了文学家的叙说。而文学家叙说这理想力量的存在,是想寻出一条将深陷烦恼的人们从不公现实或无情的力量中解脱出来的道路。 因此,文学家虽不像哲学家那样创造思想,像政治家那样建立制度,但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提出、暗示的有关人发展的宗旨、目标,有关社会的使命与理念,其对心灵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哲学家、政治家所无法替代的。如果说思想、制度的存在可以使人们减少贫困、罪恶和烦恼,那么文学的功德则在于,它通过立言创建了一种人们对抗贫困、罪恶和烦恼的力量与信念。这种信念,是文学家对人类的贡

5、献。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文学能使我们避免心灵的贫困”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A. 文学从不拒绝呈现人性需求,但它也对人性需求保有必要的警觉。 B. 文学是对来自心灵的真实渴望的诉说,表达着作者对于现实的认知。C. 文学是对善恶的认识的价值表达,是对人类精神取向的捕捉与把握。 D. 文学是剖析人心中最幽暗部分的不避苦痛,是不加掩饰的揭示事实真相。2下列表述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一项是()A. 只有相信人心正直的力量大于并必将战胜外界暴力和内心堕落的人,才能够去从事文学的工作。 B. 文学家以正直的心去印证真理和善的力量的存在,并坚信这种力量必将战胜和取代无情的力量。 C. 文

6、学家在叙说真理和善的力量的存在时,他的内心中必然有另一种关于生活、事实的图景。 D. 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对创造思想和建立制度提出建议,是哲学家、政治家所无法替代的。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 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家工作的物质产品,它不能直接消除罪恶,但可以消除人类的烦恼。B. 文学以人道之心去承受、担当、洞明起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贫困、 仇恨、疾病、罪恶、不公。 C. 文学以一种人心正直的强大的信仰的力量使我们保持着对于罪恶的认知和对于罪恶的远离。D. 文学的功德在于文学家通过立言创建了一种人们对抗贫困、罪恶和烦恼的力量与信念。参考答案:1.C(C项外延扩大了,应是“对附加

7、于具体人、事之上的人类精神取向的捕捉与把握人类精神取向的捕捉与把握”。)2.D(D项属于无中生有 )3.A(“但可以消除人类的烦恼”与句意不合,原文是说:“人类的烦恼,非但不因文学的兴盛而消减,反而会随着精神的丰富渐次增”。)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听莫言获诺奖演讲,我的感受是:本色。本色就是他的最大特色。 没有拔高自己,也没有自我矮化,他展现的就是他这么一个人,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爱谁谁。他可不会为讨你的欢心而改变自己,更不会因桂冠加冕而自我戏剧化,仿佛真的铁肩担社稷似的。 是大英雄自本色。本色其实很难得。尤其在众人无限的期许与无限的挑剔面前。 莫言以不变应万变:我就这么着了,

8、你能怎么样?我是来领奖的,又不是来拉选票的。难不成还要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活吗?让你失望了,那活该。别怪我,在你认识我之前我就这样了。你有更好的演讲稿,那你来讲啊。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我估计他心里还是有点火的。这几个月撒向他的鲜花,没有使他更温柔,因为泼向他的口水,反倒使他更坚强了。 其实,作家的定义和角色有很多种,莫言选择了最原始也最基础的一种:讲故事的人。好像挺低调,可把中国故事讲到万众瞩目的诺贝尔领奖台上,就牛逼了。 潜台词是:许多作家自以为真理在握,自我戏剧化地传道乃至殉道,却连故事都讲不好。基本功都不过硬,最好别自命为作家。 作家还是要拿作品说话的。任何口号都可能随风而逝,文学经

9、典才是铁板钉钉,光靠嘴皮功夫是拿不下来的。 作家可以像上帝一样置身度外地俯视瞬间政治风云(他的参照系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再辉煌或再黑暗的朝代都只能算作插曲),缄口莫言,守口如瓶,保持要么纯个人要么立足于全人类的独立思考。 大作家大诗人的功绩显现在:众生内讧之时,巴比塔土崩瓦解之际,他却独辟蹊径地以个人之神力“建造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的纪念碑”(普希金语),其流传久远一点不逊色于亚力山大的功德碑。 不管怎么说,能看出莫言是个感恩的人,对母亲的感恩,对故乡的感恩,对军艺导师徐怀中的感恩,对改革开放的感恩,甚至对中国小说先驱蒲松龄的感恩,以及对外国先驱马尔克斯与福克纳的感恩。哪怕这些恩情有的只是之于他

10、个人而言的。但一个功成名就后懂得感恩的人,比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人在我眼中更朴实,更有人味儿,也更感人。 昨天晚上记者采访我,问莫言获诺奖对整个中国文学复兴是否有效用?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纯文学在八十年代高居于中国文化的金字塔尖,才造就出莫言等一代新作家及北岛、舒婷等一代新诗人的横空出世。后来,过度的市场化(或者说过度商业化)又使纯文学快变成文化金字塔垫底的了。 从莫言获奖开始,纯文学终于把颠倒的乾坤扭转过来,重新荣登金字塔尖的位置。1.下列关于莫言演讲“本色”的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的演讲不为讨好听众而改变自己,有铁肩担社稷的精神与气概。B.莫言获诺奖的演讲,既不拔高自己

11、,也不贬低自己,表现出了本色的特点。C.在众人无限的期许与挑剔面前,莫言以不变的本色应对各式不同听众。D.莫言在功成名就之时懂得感恩,这表现出更朴实、更感人的本色特征。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莫言的演讲不因为别人喜怒哀乐而改变,表现其一贯的做人态度。 B.莫言在文学界算是个大英雄,所以他的演讲才能表现出本色的特点。C.莫言获奖后既有对他的赞扬,也有对他的不理解甚至是贬抑攻击。D.不少作家自以为真理在握,自我戏剧化,可连把故事讲好的这一基本功都不过硬。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听莫言获奖演讲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他的本色特点,这也是其魅力所在。B.过度

12、商业化使纯文学的地位下降,从莫言获奖开始,纯文学重新回到了它至高无上的位置。C.作家可有多种角色,作者推崇那样的把自己低调地定位为一个讲故事的人。D.作家是要用作品讲话,不能光靠自我宣传,空喊口号,文学经典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参考答案:1.B(“铁肩担社稷的精神与气概”是批评某些人“因桂冠加冕而自我戏剧化”的表现,并非指莫言的演讲。)2.D(因果倒置)3.A(文中说的是“好像挺低调”。)3.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

13、,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

14、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

15、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