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39027304 上传时间:2022-01-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以上 当今社会,教育终究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思考,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育学800字,欢送阅读。 摘要千百年来,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就汉代家庭教育而言,侧重强调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均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及相互间的积极影响,与后世“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反映出汉代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汉代;家庭教育;品德修养 自古以来,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根本单位,它既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无数安康和谐的家庭就会构成和谐的社会,

2、而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是和谐家庭的重要保证。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一贯的。但是,过去许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儿女的教育,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虽然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但家庭教育的共性那么是,不仅父母教育子女,夫妻之间还存在期待和劝勉,兄弟姐妹之间存在表率和示范,晚辈对长辈的规谏和交流等均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1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仅包括家长对孩子学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更包括道德层面的修养教育,以及相互间的影响等。在以两汉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家庭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通过对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进展一番梳理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两汉时期

3、的家庭教育内容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扑责不是家长对孩子进展教育的特权 所谓扑责,是指杖责或鞭笞。千百年来,“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众多家长教育孩子时最直接有效的理念和方式,甚至被奉为家庭教育中的真理。正如史记律书所云:“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其实,整个两汉时代,家长对儿女进展教育时很少采取杖责或鞭笞的方式。据我们统计,整个前四史中,“杖”字仅仅出现308次,与之搭配成的名词或术语只有“授几杖”“衰杖”“法杖”或“鼓杖”等,而且这些词汇或术语大多不属于家长教育范畴,其中家长用杖责方式对儿女进展教育的方式仅有3例。一是汉书陈万年子咸列传载,陈万年因儿子陈咸不听话而举杖

4、责打,“万年大怒,欲杖之”。二是后汉书刘平传所载,薛包的后母厌恶自己,责其分家单独生活,薛包不愿意。“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欧杖”。三是汉书崔烈传所载,崔烈花钱买官后,因儿子抨击其行为属铜臭之举故而恼之,而“举杖击之”。上述仅有的三例属于家庭教育中的特殊情况,并不是家长对儿女的常态教育行为。不仅如此,有时候儿女犯了错,家长恼怒自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反而要杖责自己。据后汉书淳于恭传载,“后崇卒,恭养孤幼,教导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棰,以感悟之,儿惭而改正。”该句话的意思是:叔父淳于恭在教育不听话的侄子时,不但没有杖责侄子,反而要杖责自己的失职,结果使侄子大为感动,使其羞愧而自觉改正自新。

5、从总体上来说,两汉时期,家长以杖责方式教育儿女的方式比拟少见。相反,我们发现,杖责行为出现比拟频繁的记载多见于皇帝、官员对臣子或下属的责打。从心理惯性的角度来说,这些情况表达了皇权的优越性,而家长很少扑责儿女那么表达了家长保护儿女的天性。同时说明,在家庭教育中也根本上不存在后世“家庭暴力”。 二家庭成员注重品德教育和相互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家风”或“门风”是家庭成员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家风”或“门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良好“家风”和“门风”的形成取决于所有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潜移

6、默化之中形成好家风或好门风。两汉时期的个体家庭教育已经开始注意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强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首先,家长自觉注意道德修养,并影响儿女。在汉代个体家庭教育中,父母并不是单纯对子女进展说教,而是注重自身修养对儿女起到的表率作用。正所谓,“是以父不慈那么子不孝,兄不友那么弟不恭,夫不义那么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凌,那么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2详细来说,两汉时期,家长的品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求儿女“近有德”、尚节省,注意心灵美的陶冶。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刘邦临终写手敕太子,反省自己年青时认为读书无益的错误,告诫太子刘盈要勤

7、奋学习,对开国元勋“萧、曹、张、陈诸公侯”要以礼相待。据后汉书郑玄传载,东汉郑玄以书信的方式教诫儿子郑益恩时,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蔡邕作女诫篇教育女儿:“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蔡邕要求她不仅要注意日常的梳理打扮,更不可无视心灵道德的修饰。第二,父母坚持道德准那么,为儿女作表率。据后汉书张湛传载,张湛“矜严好礼,动止有那么”。张湛严于律己,不但做好妻子儿女的表率,即使对待乡党,也是“详言正色”。被周边地区的士大夫奉为楷模,“三辅以为仪表”。汉书王陵传亦载,王陵与刘邦有故交,秦末分别起兵,后王陵归顺刘

8、邦,项羽为了逼迫王陵投降于己,于是把王陵的母亲抓住作为人质,“欲以招陵”,但王陵的母亲悄悄对汉使说:“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上述事例中的父母均身体力行,以“好礼”“忠”“义”等良好的道德准那么,在精神上给予儿女们极大的教育和表率。其次,儿女以良好的品德影响父母。与父母重视儿女品德教育相映成辉的是,儿女也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行来感化或影响父母。 据后汉书乐羊子妻载,有一天,别人家的鸡跑到乐羊子家,婆婆据为己有,并“盗杀而食之”,乐羊子妻载饭桌上“对鸡不餐而泣”,且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意思就是说,都怨自己不能干,让家里这么穷,否那么,就不会让餐桌

9、上出现别人家的鸡了。婆婆听后甚为惭愧,“竟弃之”。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亦载,父亲全柔“尝使琮賫米数千斛到吴,有所交易。”儿子全琮竟然“皆散用,空船而还”。父亲大怒,全琮解释说:“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赈赡。不及启报。”意思是说,我们要买的东西并不是很着急,而如今连士大夫们都没米吃了,救人性命乃头等大事,所以,我就把米救济给缺米的人了。最终全柔对儿子的行为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为全琮很有长进。上引事例中的乐羊子妻和全琮,分别以高尚的品行和急人所难的大义之举,分别影响了自己的婆婆和父亲。这种事例无论是在汉代,还是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其意义尤为突出。第三,晚辈对长辈可以规谏。两汉时期,晚

10、辈对长辈的规谏也应该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而且这种规谏文献中是经常见到的。据后汉书杨厚传载,“厚母初与前妻子博不相安,厚年九岁,思令和亲,乃托言疾不言不食。母知其旨,惧然改意,恩养加笃。博后至光禄大夫。”杨厚对母亲不能善待异母兄长杨博的行为不以为然,用绝食的方式进展抗议,终使母亲幡然改悟。同时代的典籍中也对晚辈的规谏持赞同,甚至鼓励的态度。孝经云:“士有诤友,那么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那么身不陷于不义。”所以,有人认为,谏诤是善意的,作为臣属、子女,能够在君主、父母有不义行为时,不是听之任之,而能够以谏诤的形式加以劝阻,使他们往好的父母开展,这就维护了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且,谏诤对愚忠、愚孝有

11、一定的抵抗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性3。所以,谏诤不仅在国家治理中,而且在家庭事务和家庭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总体上来说,两汉时期,品德修养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果父母能够严于律己,就可以为儿女做好表率,就可以树立良好的家风和门风,反过来,儿女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也可以给父母带来积极的影响。上升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德政和德教是汉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他们对统治者斗争的武器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的家庭教育对推动社会的开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三家长重视子女的学业教育,家学盛行 两汉时期,修习经学的风气较为流行,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念被统治者认可之后,很多儒生通过修习经学得到察举、

12、征辟,一跃成为公卿,从而提高了家庭声誉和门庭地位。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载,“自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并封侯,天下学士糜然乡风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兴家”的理念迅速流行起来。而且,专门从事教授的人也迅速增多,其中有一局部教授之人侧重于对子女或族人的传道授业。我们这里所说的授业角色,主要是指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在封建时代,父辈是家庭或家族之长,他们担任着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5。汉代典籍中,有关家传学业的记载比拟多。如汉书刘向子刘歆传载,“刘向三子皆好学: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赐,九卿丞;少子刘歆,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汉书王吉子骏传载,王吉与

13、儿子王骏,“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后汉书耿弇传载,耿弇父耿况“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弇少好学,习父业。”从上引事例和文献所载我们发现,两汉时代,很多家庭中的授业学习大多是儿女受长辈的影响而自觉学习,并不是因家长的强迫而学习。同时,到东汉时期,很多家庭的儿女自觉继承并发扬了父辈的学业,也就是子传父业。据统计,后汉书中有关子传父业且影响较大的记录就达近二十条。正如吕思勉先生所云:“谓汉世百家之学皆衰非。”6这应该是对汉代家学教育开展情况最中肯的评价。汉代教育执行的是“通经致用”的原那么,昭帝、宣帝时

14、期,治经儒生更多地以经术参与到政治活动和政权建立之中,经学在施政过程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家长鼓励子女研习经典与汉代的选官制度存在很大关系。客观来说,家长鼓励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走上仕途,进而到达光宗耀祖的目的,在任何时代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汉代家庭教育中,单纯就学业教育而言,家长对对子女的规划和管理是得当的,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也产生宏大影响。 四汉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汉代家庭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产物。这一产物虽然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但其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对促进当时社会的开展和家庭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积极因素仍然具有重要的

15、借鉴意义,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首先,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力而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父母(尤其是父亲)是家庭的主宰,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儿女必须无条件执行父母的决定,否那么就是家法伺候,“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最好的诠释,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其实,汉代家庭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而权力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对儿女的品德修养、学业,乃至择业、择偶等方面,父母均有权参与,但都不是强行做主。相对而言,在各方面高度开展的今天,很多家庭中父母的“霸权”仍然顽固存在着,他们肆意干预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从小学择校,到读大学专业的选取,甚至在配偶的选择等,时时

16、处处闪现着父母的干预和权力,从而引起儿女的逆反和对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家庭教育与管理中,有些父母的思想和认识远远于汉代的家长,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在儿女的教育与择业方面。两千多年以来,“学而优那么仕”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随着汉代“经学”兴盛,尤其在设立“五经博士”之后,家庭生活中,父母非常希望儿女“通经致仕”,但父母更多地是为儿女创造一个比拟宽松的教育环境。他们虽然很希望自己的儿女通过修习“经学”而走上仕途,但一般不会强迫。也就是说,年轻人是否通过修习经学而走上仕途,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爱好或志愿,而不是父母的决策,更不是迫于父母的高压。即使在一些经学大师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是对儿女进展引导,而不是强迫。汉代个体家庭中,父亲是儒生或官员,而儿女从事其他职业的情况是常见的。这种家庭教育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