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238888571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1)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 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2、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

3、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行政机构 枢密院 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4、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行政机构 枢密院 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

5、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

6、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者和。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

7、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

8、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

9、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

10、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历史总复习必修一复习提纲(2)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

11、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12、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

13、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