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参考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38800125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参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三十 诗四首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自主学习我自学 我成功一、学习归园田居1、简介作者及背景:2、诵读理解:(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合作探究我探究 我快乐

2、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 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2)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拓展延伸 我反思 我收获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

3、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学习使至塞上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

4、“边塞诗”。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2、诵读理解:(1) 朗读并理解字面意思。(2)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B、“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实写还是虚写?3、 品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第二课时学习导航我自学 我成功一、学习渡荆门送别1、简介作者:李白,字 ,号 ,是 (朝代)最著名的 主义诗人。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5、2、朗读理解(1)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合作探究我探究 我快乐思考下列问题:A、 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别?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的?C、你最喜欢的是哪句诗?为什么?3、 品读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是写 (动、静)景,后句是写的 (动、静)景。写景中蕴藏着诗人 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 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 。4、拓展:(1)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一)旅夜书怀 (唐) 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3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二、学习登岳阳楼1、简介作家作品:陈与义, (朝代)诗人,字 ,号 ,是南北

7、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2、 结合背景及课下注释理解诗义。3、思考下列问题:(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2)、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 ,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一“ ”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 ”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 (景象)。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 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

8、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 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 ”二字,便把诗人那 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 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 ”“ ”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 。抒发了 。 尾联 中“ ”既指自然事物,又实喻社会现实,一语双关。“ ”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第三课时

9、当堂检测1、给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 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i( ) (3)道狭草木长( )(4) 属( )国过居延 (5)征peng( )出汉塞( )(6)萧关逢候骑( )(7) 都护在燕( )然 (8)帘旌( )不动夕阳迟 (9)荆( )门2、下列诗句中加粗加线的词不表地名的一项是( ) A属国过居延 B萧关逢候骑 C都护在燕然 D都护在燕然3、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带月荷(扛着 )锄归 但(只要 )使愿无违 B、大漠孤烟( 烽烟 )直 长河( 黄河 )落日圆 C、江入大荒( 荒漠 )流 仍怜(爱 )故乡水 D、徙倚( 徘徊 )湖山欲暮时 三年多难

10、更凭危(高处 )4、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年多难更凭危 室中更无人 B、大漠孤烟直 烟消波静 C、属国过居延 国破山河在 D、归雁入胡天 带月荷锄归5、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6、词类活用:(1) 、征蓬出汉塞 ( ) (2)、江入大荒流 ( )(3)、月下飞天镜 ( )7、反复诵读后填空:(1)归园田居以平淡自然的诗句描绘醇美的诗意,抒发了“ ”的情怀。(2) 使至塞上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更在叙事写景中 传达出 的内心情感。(3) 渡荆门

11、送别作者通过描绘了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深沉的 乡情之叹,流露出了深深的 之情。(4) 登岳阳楼(其一)诗人通过写自己登楼观感,抒发了自己颠沛流离 之苦,对国家的,以及自己 的落寞情怀。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耕种的辛苦。 B、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是他出使边塞时所作。 C、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蕴涵了诗人对前程的愿望和对故乡的眷念。 D、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宋代诗人,著有简斋集9、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译为:离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楚地千里漫游。 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译

12、为:平原渐渐出现,山岭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长江泻入广阔的 原野,滚滚东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译为:月映水中,向天空飞下的明镜,云霞变幻,结成了奇妙的海 市蜃楼。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译为:还是可怜那故乡的水啊,送我万里还不忍分离。10、背诵渡荆门送别一诗,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人称“诗仙”。 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每句五言,共八句,中间的两联是对偶句。 C、尾联的节奏读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D、此诗的主旨为: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表现对故乡的爱恋之情。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 B、颔联描写远景:群山逶迤,连绵不尽;浩荡的长江,流向广阔无际的原野。 C、颈联描写近景: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烟雾弥漫,结成海市蜃楼。 D、尾联借景抒情,归结到对故乡水的无限爱恋之情。11、背诵使至塞上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是(多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