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货币供给研究报告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238787969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货币供给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八章货币供给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八章货币供给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八章货币供给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八章货币供给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货币供给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货币供给研究报告(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货币供给 本章主要讲授了现代二阶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实现机制,重点在于对这一机制的理解,难点在于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第八章 货币供给 8.1 货币供给概述 8.2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8.3 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8.4 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8.5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8.1 货币供给概述 8.1.1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8.1.2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8.1.2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1.货币层次的划分与经济运行的联系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3.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的影响 4.金融创新影响宏观调控1.货币层次的划分与经济运

2、行的联系 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不同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 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各个国家及国际金融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但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具有即时可以变为现款,而对持有人又不发生损失的性质,在具体划分货币层次时,按照流动性标准可考虑如下因素:一是货币周转速度的快慢;二是存款变现率的高低;三是货币

3、作为购买力的活跃程度。此外,根据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确定调控重点,划分货币层次。各国具体货币层次的划分均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各国具体货币层次的划分均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 我国货币层次3个口径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2001年6月货币供给层次的调整: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交易保证金类似活期储蓄 M0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M1即期需求,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对短期经济运行反映比较敏感。

4、 M2潜在的总需求,与中长期经济行为的联系较密切。 判断货币供给适度与否的几个指标: M1与M2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 M2 /GDP; M2 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与物价水平变动率之和的差额。1994-2002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 单位:亿元 我国货币供应量以M2衡量,1997年底为9099.53亿元,2002年底达到183246.94亿元,5年内增长的1倍多,而在此期间我国却一直面临通货紧缩的困扰。如何理解我国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何没有带来通货膨胀(麦金农之谜)? 货币化、交易主体和交易地域的拓展、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未充分就业并存在闲置资源、买方市场、通货紧缩的氛围、适意储蓄

5、缺口、越多越多的货币和越少越少的货币、巨额不良资产 2004年底货币供应量情况: M0为21468.49亿元, M1为95971.01亿元, M2为250802.79亿元。 2003年底货币供应量情况: M0为19746.23亿元, M1为84118.81亿元, M2为279226.81亿元。 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是否应计入狭义货币M1?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在货币层次划分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随着我国银行电子装备水平的提高,针对居民活期储蓄的银行卡有了较大范围的使用,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直接用于消费和转账结算(2000年用银行卡实现的交易量为4.53万多亿元。其中,

6、用于消费和转账的金额为1.22万亿元, 占全部交易量的比重为26.9%。);而且,还有部分城市开办了居民支票业务。基于这一变化,不少人认为:应将居民活期储蓄划入狭义货币M1。 无可否认,所有上述变化都无疑使得居民活期储蓄存款的流动性增强,而且办理了银行卡的活期储蓄存款以及居民支票存款确实具有直接的购买能力,在这一点上它和企业的活期存款没有太大的差别,将其划入M1层次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居民支票业务量还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办理了银行卡的活期储蓄存款,它具有直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除掉提取现金的份额(这部分和以往的活期储蓄没有本质的区别),仍有1.22万亿直接用于

7、了消费和转账,这似乎是一个不应忽视的数额。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其中只有1060亿用于直接消费,仅占银行卡交易总量的2.34。如果和整个活期储蓄存款的交易总量(银行卡交易总量活期储蓄存折交易总量)相比,这一比例将会更低。可见,我国居民活期储蓄存款成为直接的购买力并不具有普遍性,目前的量变尚不足以改变活期储蓄存款的准货币性质。这如同我们并不因M1中肯定有一些不发挥现实购买力的沉淀性货币而将其划入准货币具有同样的道理。 因此,目前仍不宜将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划入狭义货币M1。当然,如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活期储蓄存款直接用于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成为普遍的行为,且数量上已达到不可忽视的程度,届时再将其划

8、入狭义货币M1,就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因为此时,居民活期储蓄存款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和范围,采用新的技术,开办新的业务,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开拓新的金融市场,最终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进行监管,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住全社会的货币供给,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金融创新对监管和控制措施的规避,必然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及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和货币层次划分的金融工具:自动转账账户、可转让提款通知书、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9、、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书、信贷协会股金提款账户。 Q项条例:活期存款不允许付息,定期存款支付的利率有一定的限制。 ATS账户:储蓄存款账户、支票账户 大额定期存单:花旗银行3.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的影响 以货币性与流动性来定义货币 货币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作为交换媒介的性质,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转换成现金的能力,即转换成交换媒介的能力。 金融创新改变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资产和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产的构成。 ATS、CDs 资产证券化4.金融创新影响宏观调控 货币的定义与计量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日益增强,外生性日益削弱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为例 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商业银行经

10、营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得到提高 货币供给与经济运行之间的联系7.2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现代二阶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实现机制:中央银行向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注入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进行信用创造或存款创造,向整个社会提供最终货币。 7.2.1 二阶银行体制 7.2.2 现金发行与回笼 7.2.3 准备金存款 7.2.4 基础货币7.2.1 二阶银行体制 整个银行体系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层次 1.中央银行不直接与个人和企业发生业务往来 2.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的唯一、集中、垄断发行者 3.存款准备金制度7.2.2 现金发行与回笼 纸钞与铸币印制入发行库发行基金调拨中央银行现金发行商业

11、银行现金投放市场现金流通商业银行现金归行中央银行现金回笼残损币销毁 1.现金的印刷与入库 2.发行基金的调拨 3.现金的发行与回笼7.2.3 准备金存款 1.准备金存款的扩张与收缩 中央银行收购黄金与外汇 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现金的存取 2.法定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以改变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和存款创造的能力,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措施。7.2.4 基础货币 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又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和中央银行货币。 具有派生能力

12、的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存款和库存现金7.3 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7.3.1 有关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基本理论 7.3.2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与收缩 7.3.3 存款派生倍数的修正7.3.1 有关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基本理论 1.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基本概念 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款项和能同时增加准备金存款的存款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也称衍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扩张和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 2.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 采用转账结算的方式 7.3.2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与收缩 1.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过程 D=D+

13、 R D= R/r K=D/ R=1/r 2.对存款创造与收缩过程的几点说明 可能的最大存款 真是的存款 7.3.3 存款派生倍数的修正 影响或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基础货币与派生倍数 派生倍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率 k=1/(r+e+c+Rt*t)7.4 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7.4.1 货币供给模型 7.4.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7.4.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7.4.1 货币供给模型 1.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2.货币供给模型中的三个决定因素 基础货币:中央银行 现金比率:社会公众 准备金率:商业银行7.4.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基

14、础货币是存款创造或信用创造的基础 基础货币的来源: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黄金外汇占款、购买政府债券和负债项目的政府存款 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动分析: 基础货币的变动能够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关键在于基础货币的结构。假设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则关键在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被以现金、超额准备金还是以法定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即被以何种形式吸收。7.4.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1.不同货币层次的货币乘数 理论模型的推导 假定:M1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即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加流通中现金,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即商业银行全部存款加流通中现金,B为基础货币,即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中现金之和,R为商

15、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总额,r为法定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C为流通中现金,D为商业银行各种存款总额,Dd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n为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h为现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M1=Dd+C (1) M2=D+C (2) B=R+C (3) R=Dr+De (4) C=Dh (5) Dd = Dn (6) 将(4)、(5)代入(3),得: B=Dr+De+ Dh =D(r+e+h) (7) 将上式转换,得: D=1/(r+e+h)B (8) 将(8)代入(5),得: C=D h=h/(r+e+h) B(9) 将(8)代入(6),得: Dd=D n=n/(r+e+h) B(10) 将(9)

16、、(10)式代入(1),得: M1=Dd+C=(n+h)/(r+e+h) B 将(8)、(9)代入(2),得: M2=D+C=(1+h)/(r+e+h) B 2.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 影响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保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市场利率)、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及资金成本的高低、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及资产组合的调整、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偏好程度影响现金漏损的因素:公众的消费习惯与流动性偏好、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银行系统的服务质量影响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转化的因素:定期存款的利率、收入与财富、公众投资渠道的多少7.5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货币供应量是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而是完全由货币当局决定的 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当局所无法控制的,其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内部的多种因素 7.5.1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 7.5.2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7.5.1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 理论: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性,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现金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