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含答案和解析)

上传人:roo****eng 文档编号:238723612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含答案和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含答案和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含答案和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含答案和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含答案和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含答案和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含答案和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2017年高二历史前半期期中考试附答案与解析1、选择题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表明朝廷上事务由皇帝决定,这是法家化的表现,“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是指儒学地位的提高,会使天下学士争相学习儒家经典,这是其政治化的体现,

2、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2、选择题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A. 墨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儒家【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等信息可知齐桓公是维护封建秩序就是正道的国君,晋文公是僭越礼制则的国君,说明这位先秦思想家主张遵从周礼,D正确;墨家、法家和道家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3、所以选D3、选择题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3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3万人。太学教育的发展A. 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 B. 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C. 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D. 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 【答案】 B 【解析】 汉代的太学教育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而汉武帝由于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所以其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据此可知,太学生的大量增加,对于太学教育发展和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具有积极意义,故选B;汉武帝时期,由于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所以A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黄老的“无为”学说是在汉初得

4、以推行和宣扬的,故排除A;太学生不全做官,故C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题干所述内容与阶级矛盾的缓和无关,故排除D。4、选择题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答案】 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阐述用“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可见是指政治需求对文化的影响,正确的选项是B项,A项中的“开始”不能体现,C

5、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5、选择题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王阳明的观点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故良知即天理”“心自然会知”可知,王阳明认为天理良知是人们内心本来具有的,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行”的一面,不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不选B项。“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不选C项。6、选择题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书中写道: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

6、,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推断,下列说明最恰当的是A. 儒学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危机 B. 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 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D. 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分别体现了道家、佛教和儒家思想,故体现了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的思想,故选B。7、选择题新文化运动时期刘师培在作品中提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7、。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由此可知刘师培强调的南北文学风格A. 折射了文化的区域特色 B. 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 C. 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 【答案】 A 【解析】 由文中“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可知,在分析南北文学风格时,刘师培关注了风土人情对其产生的影响,强调了文化的地域特色,A项正确;作者承认文学带地域烙印,并没有将其夸大成“决定”因素,B项错误;题中分析文学风格时,只谈及地理环境对其的影响

8、,并没有全面展开,不能说其“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C项说法绝对;仅凭材料中的一个观点,不能证明作者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D项错误。8、选择题“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 “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D. “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突出君主专制,B突出教权主义,D突出自然的力量,而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因此选

9、C。9、选择题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表明A. 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 古代希腊人缺乏人民主权观念 C. 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 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在众目睽睽和无人在场的情况下对待法律可以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在无人在场的情况下可以不尊重法律,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表现。当时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严重,这种现象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分不开。故D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合

10、,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人民主权观念,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0、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联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A. 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 以隐晦的神谕来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 通过研究表象,进而探索事物背后的真相 D. 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答案】 C 【解析】 该题阐释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观点,都是从客观

11、现象推论出一般结论,故C项说法正确。解释成因不是古希腊思想共同原因,故A和B错误;D中个别答案不符合他们共同点,排除。11、选择题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据此判断以下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错误的是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人自己同上帝直接对话 D.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答案】 D 【解析】 试题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2、主张:(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3)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4)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因此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答案选D。12、选择题下图是16世纪漫画灵魂的运输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人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 B.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C. 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D. 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 【答案】 B 【解析】 试题观察图可知,反映的是天主教会把灵魂带向地狱,是对

13、天主教会的不满,故B项正确,A项错误;16世纪宗教改革只反对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不是要摆脱宗教束缚,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13、选择题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仅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新教反世俗君主的运动 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反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反对教皇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主教会也是欧洲的封建统治集团,故教皇被称为“富有的世俗君主”,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本质是反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故D项正确;“反教皇的宗教斗争”的说法停留在

14、宗教的层面,不属于本质,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没有反对世俗君主,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民族革命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14、选择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发展了人文主义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仅仅是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因为只有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的革命设

15、计好了政治蓝图,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以本题凡是含均是错误的,所以A。15、选择题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A. 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的含义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所以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答案选A。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时重要影响;C项符合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特征;D项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16、选择题18世纪某位西欧思想家说:“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